黑龙江省冰城棚改 演绎点石成金的传奇
出台惠民“套餐” 困难群众住有所居(图片)
86天的时间拆迁了2万多户,净地面积达237万平方米,2.2万户居民当年告别棚户区……哈尔滨市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2008年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今年,随着棚户区改造步伐的进一步加快,老城区低矮潮湿、漏雨漏风、没有上下水的破旧危房被拆掉,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哈市的棚改,已经赢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夏天四面漏风,冬天烧煤取暖……上世纪80年代以“安字片”为代表、90年代以地德里为代表,经过几轮的危房棚户区改造,2008年新一轮棚改启动前,哈尔滨仍有三成以上的市民住着这样的房子。截至2007年底,哈尔滨市主城区共有85片、530万平方米集中连片的棚户区,涉及8万多户居民。
2007年3月,到任不久的哈市市长张效廉到棚户区调研,棚户区群众的生活现状,让他深感切肤之痛。此时的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清醒地意识到,棚户区严重阻碍了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彻底改造棚户区成为百姓期盼的实际问题。2008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把棚户区改造列为哈市“一号工程”全力推进,棚改项目因此成为哈市惠民项目中最大的惠民项目。
拆迁工作一直被认为是棚户区改造的“第一难”,它是利益群体的博弈和权衡。而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凭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执政理念,依靠集体的聪明才智和对经济规律的准确把握,在这场博弈中制胜。
“这次拆迁政策非常实惠,从来没有过,刚开始谁都不相信真有这样的好事儿。”高树才一家原来面积不到50平方米,这次拆迁他选择了龙橡社区一套建筑面积近100平方米的回迁房。扣除拆迁面积和各种奖励、补贴,他只掏了两万多元现金。
天下“第一难”的拆迁工作之所以进展如此顺利,源于这项工作真正尊重民意,惠及百姓。 经过棚户居民一轮轮的讨论投票,当拆一还一、 最低40平方米保障、 共同产权及股折租等集成创新的棚改政策“套餐”端到棚户居民面前时,大家无不拍手叫好。
拆一还一,原地回迁。对此,张效廉市长作了这样的解释:“拆1平方米的旧房子就还你1平方米的新房子。这个价位差距多大呢?如果是你选择了多层,在哈尔滨,相当于现在是每平方米2000元左右的房子,一下子变成4100元钱左右。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
上靠户型。棚改拆迁安置,设立了50、60、70米基本户型,如不足50米靠到50米,只交建安成本价,多层每平方米890元。棚户区居民的住房由此变的越住越大。
为了弥补拆迁失居之不足,哈尔滨建立了“股折租”补偿政策,就是对无力缴纳建安成本差价款的居民,设立了40平方米最低保障户型,即:原住房面积与增加的上靠面积实行居民与政府共有产权,增加的上靠面积用原有面积部分成本折成股份,暂由被拆迁居民按每平方米月租1.44元租住,待未来条件改善后再购回这部份房屋产权。
由于拆迁政策都是棚户居民看的见,算的清,得实惠的政策,所以拆迁方案一公布,棚改居民们都争先恐后的“撤离”。 在2008年哈市新一轮棚户区改造的第一年,全市仅用86天,就完成拆迁17片、拆迁面积237万平方米,占三年应拆总量的44.7%。 创造了城市拆迁史上拆迁规模最大、拆迁时间最短、拆迁户数最多的纪录。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9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