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黑龙江财政新闻联播

分类救助 “春雨”润万千心田
——黑龙江省牡丹江多举措促进助残事业发展

  今年6岁小男孩的张清浩住在宁安市卧龙乡新政村,出生时患上脑瘫,走路经常摔倒。今年5月,在牡丹江市残联的帮助下, 通过肢体儿童矫治手术得以痊愈的他高兴地说:“我终于能走路上学了。”

  在“助残工程”的扶持下,牡丹江市15万残疾人正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社会各界的爱心。目前,该市依托职能部门联手建立和完善了残疾人扶贫解困、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信访维权等五个专项工作指导机构,全市建立起残疾人康复定点医院38个,培训就业基地10个,文化体育活动基地5个,法律援助工作站11个。

  该市残疾人联合会成立20年来,连续多年被授予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去年因在北京残奥会做出突出贡献被省政府记集体一等功。

  扶贫扶志  变“输血”为“造血”

  在一定程度上,残疾往往与贫困如影相随。为切实解决残疾人生活上的实际困难,牡丹江坚持实施“分类”救助。

  针对已经进入低保生活还有一定的实际困难的家庭,他们建立特困残疾人档案进行特别救助。年初以来,全市共实施特别救助户2423户。对于存在危房、无房现象的残疾人,他们大力实施中国残联彩票公益金农村残疾人实施危房改造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项目资金,从而使561户残疾人告别危房搬进新居,1651户残疾人住进了廉租房或领取到了廉租住房补贴。他们还对残疾家庭子女就学和家庭出现变故等特殊困难情况,实施个性救助。

  五年来,在实施扶贫解困过程中,牡丹江还坚持由“输血式”转为“造血式”扶贫。在城市,通过举办各种技能培训班、春秋两季就业服务大集、企业与残疾人对接洽谈会,共为1532名残疾人提供了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服务,使823人获得了就业岗位;在农村,通过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使2.89万农村残疾人通过参与生产劳动实现了稳定就业,其中有3400多户农村残疾人家庭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该市还结合残疾人创业发展需求,加强政策性扶贫。视力残疾人孙慧贤,与妹妹开了一家盲人按摩院,打算扩大规模却苦于没有资金。市残联经与劳动、房产部门多方接洽,终于为姐妹俩申请到了8.5万元贷款。如今,这家盲人按摩院开得非常红火,先后雇用了9名残疾人和下岗职工。

  依法维权  打造值得信赖的“家”

  作为弱势群体,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至关重要。为此,牡丹江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弱势群体司法鉴定援助基地,建立21家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和3家国家命名、9家省命名的维权示范岗,成立了11家法律援助中心,全市残疾人法律维权体系日趋完善。

  由于历史的因素,牡丹江有500多名残疾人曾经依靠机动三轮车营运维持生存。为彻底整治城市道路交通秩序,去年11月,该市决定在市区内取缔非法载客机动三轮摩托车和人力三轮摩托车,而这势必影响这部分人的生活。为此,市残联通过调查走访,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最终出台了取缔三轮车安置政策,确定了安置公益性岗位、纳入低保、提供廉租住房、进行终身帮扶,资助子女就学、扶持自主创业、置换代步车辆等方面政策,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残疾人的权益。

  由于每天面对各种类型的残疾人,个别工作人员对接待残疾人缺乏热情和耐心。为此,该市残联开展了“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句请坐、一杯热茶、一心聆听、一语回答、一言满意”的七个一活动,重度残疾人来访,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部门同志都在第一时间接访,并真心实意与残疾人交朋友。

  为给到访的残疾人提供方便,他们还对残联机关进行了办公楼改造,建立了图书室,修建了无障碍楼梯扶手和卫生间,在一楼设立了残疾人接待室,此外,他们还成立了残疾人康复中心,建立了残疾人辅助用具供应站和残疾人扶贫超市,完善了残疾人假肢安装设备和设施。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9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