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设紧锣密鼓经济逆势飘红,城乡建设提档升级面貌日新月异,民生工程硕果累累映红百姓笑脸——
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 龙腾凤舞正当时(图片)
澳龙小区一角
龙凤创业园
龙凤,是大庆市中心城区之一。
龙凤,是神奇灵秀之地,全国唯一的城中湿地在这里休养生息。
龙凤,是北方石化名城,石化产业巨舰——大庆石化公司坐落在这里。
今年以来,龙凤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大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保速度、促发展”和“保10争12”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采取超常举措,狠抓推进落实,奏响了加快发展的主旋律,谱写了和谐共进的新乐章,区域经济社会呈现出更好更快发展的态势。2009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6亿元,增长42%。经济总量增速超过预期目标4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24.5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打造软硬环境 项目建设高歌猛进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只要是项目建设的事儿,就要全力以赴的去服务,就要做到有求必应!”这是龙凤区委书记张宝伟常说的一句话。
年初以来,龙凤区立足于项目建设的总体膨胀扩张,不断加大对万宝装备制造园、向阳包装材料园、光明新型建材园、萨东石化产品加工园四个专业园的整合力度,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使其成为项目优势凸显的承接载体,为项目建设营造了“湿润的土壤”。先后投入3500万元,实施了园区的雨水泵房工程、电力外网工程、消防管线工程等6大工程建设,完善了园区的水、电、路、讯、气等基础设施,实现了“七通一平”,为项目快建设、快投产提供了硬环境。同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形成产业洼地效应。先后培育全国名牌产品2件,省名牌产品10件,省著名商标11件,分别占全市总数的30%以上,龙凤区的知名品牌从层次到数量均位居全市县区首位。通过品牌扩业、地块引资、委托招商等措施,先后引进项目126个,到位资金37.6亿元。第二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29.3亿元,增长60%。
在发展第三产业上,立足巩固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旅游等新兴业态。辟建了黑龙江软件园龙凤创业园,与英晋(大连)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等21家企业签署了共建协议;引进了神舟物流园、国府庄园(二期)等三产龙头项目;成功举办了龙凤国府庄园2009环球皇后世界大会,打造了湿地观光、示范基地采摘、铁东新村农家体验等旅游精品项目,截止10月末,湿地旅游人数达30.7万余人,营业收入3466万元。第三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30.1亿元,增长36.4%。
巨椽绘就蓝图 城市建设提档升级
城市建设是展示文明程度的“窗口”。龙凤作为大庆石化产业的承载区和东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坚持以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自然现代宜居城市构想为统领,以拓展发展空间、强化细部整理为突破,以建设“功能分区明确、组团结构合理、湖泊湿地环拥、绿色空间相隔、铁路南北相通、建筑风格迥异、石化特色鲜明”城区为目标,果断实施了“开发青龙山、融入主城区、建设大龙凤”的战略决策,以前所未有的大气魄、大思路、大手笔,绘制出了广饶城市建设的发展新蓝图。两年来,城市建设共融投资52.67亿元,实施重点项目63个,总建筑面积177.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83.3万平方米。抢占发展先机,实施城区“北扩”战略,开发建设了青龙山地区,5年内将建成集商业、居住于一体的10万人现代城区,等于再造了一个“新龙凤”;完成铁东、澳龙地区等8处棚户区拆迁,拆除面积77.6万平方米,在全市率先消灭“城中村”;今年以来,实施重点项目19个,瀚城国际特区、大庆湿地公园游客中心、石化公司职工生活基地等一批具有牵动作用的大项目相继落成,大庆东站、大庆公路客运枢纽站陆续开工建设,龙凤在全市的门户地位日益彰显。
统筹城乡发展 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
走在龙凤区新建成的农民住宅小区里,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格局一致、环境优美、新颖独特的新房。搬进新居的农民们用“新建的房,雪白的墙,两屋一厨带走廊”顺口溜表达着自己的喜悦之情……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龙凤区委、区政府坚持“宜散则散、宜聚则聚”的总体原则,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着眼强化城乡设施衔接互补,统筹考虑,近郊村按照城市标准,强化城市功能建设;远郊村按照小城镇和中心村标准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实现了城乡建设一体化、农舍改造景观化、新居建设现代化的目标,打造了适宜的农村人居环境。相继出资对永泉村实施了整体改造,2200余名世居棚户的农民一次性搬入楼房;全力建设“生态长廊环拥、彩瓦白墙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的铁东村绿色村庄和刘高手农民新区,成为了农村新居建设的一道“绿色景观”;彻底解决了农村吃水、用电、卫生、绿化、修路等系列问题,让农民享受到了高品位的农村新生活。同时,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政府扶持,初步构建了以英勇蛋鸡、建兴冬储、前进大鹅等为代表的一批专业村屯,培育了以“凤英”鸡蛋、“庆龙保”蔬菜等为代表的特色品牌,注册绿色品牌商标7个,发展各类经合组织17个,一村一品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实施民生工程 社会建设和谐共进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龙凤区委、区政府还始终绷紧“民生”工作这根弦,坚持把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当成一件大事、要事来抓。两年来,全区共组织实施农民新居、惠民苑、泥草房改造等为民办实事工程20余个,投入2700万元,用于建设和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投入8232万元,用于农村泥草房改造、通村公路建设;投入2800万元用于铁路沿线综合整治;投入5960万元,扩建和改造学校12所,建成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7109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113人,发放灵活就业补贴508.8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农民变市民工作,使1000余户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不但享受有医保、低保等政策,而且还能得到小额贷款、免费培训等方面的就业扶持。今年以来,加大推进小区环境改造等民生工程力度,仅上半年,全区就在社保、就业和教育等民生支出达6145万元,同比增加1539万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龙凤的教育事业已经跨入省“双高普九”先进区行列,城乡18所学校在硬件环境改善上实现了均衡发展。文化事业不断进步,充分融合辖区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休闲产业,加强企业、社区、农村等各层次文化队伍建设,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加强,龙凤被确定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重点区,共完成国家、省、市级科技立项16个。卫生事业防治能力显著提高,8个村全部建成省级标准化卫生所,辖区企业9所医疗机构成功实现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建设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强化了区镇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疫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能力进一步增强。积极推进“学习型龙凤”建设,通过创建学习组织、丰富学习载体、营造学习氛围,使“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理念深入人心,促进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更新,提升了区域文化底蕴和整体竞争力。龙凤区连续3次荣获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区;2007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省级文明城区;2008年,被省总工会评为全省学习型组织标兵单位。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9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