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 地方经济“牛市”化解危机“熊市”
年初以来,在特殊的经济环境下,面对巨大的发展压力,大庆市紧紧围绕“保速度、促发展”工作基调和“保10争12”任务目标,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不论是经济运行速度还是质量都取得了可喜的佳绩,GDP、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财政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好于预期。1~10月,GDP累计完成1716.6亿元,同比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86.9亿元,同比增长28.6%;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1364.2亿元,同比增长10.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累计完成393.2亿元,同比增长27.9%,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实现79.4亿元,同比增长1.8%。尤其是地方经济,前三季度以实现生产总值599.3亿元、37%的强劲增长速度,有力弥补了原油价格下降带来的影响,为大庆这艘在全省“领跑”的经济巨轮平稳驶出“金融危机”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完成全年“保10争12”目标基本成定局。
粮食丰收畜禽兴旺 日子红火笑脸飞扬
林源镇地处大同区西北风口,又是沙性土壤,春旱特别严重,每年即便是浇水种地也会缺苗严重,严重制约着粮食生产。今年这个镇落实玉米膜下滴灌2.7万亩,占全镇耕地的23.4%,其中千亩连片种植6处、500亩以上连片种植8处,预计可为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
林源镇仅是守望在土地上的大庆市百万农民迎来丰收年的一个缩影。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大庆市粮食总产量达78.84亿斤,比去年增长11.51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为实现粮食总产量75亿斤目标,市领导和相关部门干部多次走田间、入农户,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农业科技人员更是扎根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田,测土配方施肥、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模式等一项项实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全年共化验土样1.5万份,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00万亩,减少化肥投入3000万元,为农民节支2.1亿元。市县两级对“三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通过采取财政投、银行贷等综合措施,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促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的发展。玉米膜下滴灌面积发展到73万亩,比去年增加50万亩。各类棚室面积发展到2.65万亩,农业保护地栽培面积达到110万亩,新建旱田喷灌53万亩,小型集蓄水工程19处,农机合作社37个,一系列举措为粮食丰收、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杜尔伯特烟筒屯镇南阳村,砖房整齐划一、巷道干净整洁、奶牛精神抖擞,家家户户房上的太阳能热水器、院里的农用拖拉机,彰显着这个大庆市奶牛第一村农民日子的红火。只有500户、1980多口人的小村子奶牛存栏却达到了3400头,今年前三个季度,全村来自牧业的收入达到了2767万元,人均来自奶牛业的收入就达5700元。在大庆,畜牧业挺起了农业的半壁江山,鼓起了农民的腰包。到9月末,全市奶牛存栏达到41.2万头、肉牛28.2万头、生猪135.2万头,分别增长16.2%、25.2%、46.5%;实现肉、蛋、奶产量18.4万吨、5万吨、100万吨,分别增长38.3%、9.2%、14.5%。
林甸县东兴乡旭日村67岁老汉赵胜祥笑得合不拢嘴儿,他家赶在上冻前搬进了252平方米的新房,“没有党的好政策,真不敢想能住进这么大的新房。”2007年底,大庆市共有泥草房19.46万户,约占全省的10%。按照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泥草房改造的统一部署,大庆市确定了“8年任务5年完成”的目标,两年来市县财政累计安排资金6亿多元,重点用于泥草房改造和示范(试点)村功能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农民自筹资金达到41.8亿元, 共改造泥草房6.07万户,泥草房改造在全省走在了前列。今年底,市内让胡路区、龙凤区、红岗区、萨尔图区、高新区全部消灭泥草房,大庆市农村住房砖瓦化率由2008年的51.7%提升至64.5%。
园区经济如火如荼 地方工业筋强骨壮
丰收包装制品有限公司位于龙凤区向阳新型包装材料园,前不久,区政府协调银行与企业召开了对接会,为企业争取到1000万元贷款,企业新上了一条年产4万吨高强度瓦楞纸生产线,截至10月,已经累计实现产值1.56亿元,同比增长37%,到年底有望突破2亿元。“有园区这么强大的支撑力,企业的发展就更有劲头儿。我们准备投入5000万元,新引进一条年产5万~8万吨的涂布白板纸生产线,投产后可为企业增加产值2亿元。”企业发展的红火态势让公司老总说话也底气十足。
大庆市委书记韩学键说:“在新一轮的工业发展中,区域分工、产业集聚的趋势越发明显,因此,具有产业集聚效应的园区经济是否能成为增长极,对一个区域、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为此,大庆市委、市政府把推动园区经济、发展地方工业提到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来研究和部署,在今年保速度、促发展的“十个一块”中,“建设园区培育一块”、“地方工业弥补一块”位列其中,全市上下精心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板块,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地方工业项目建设更是紧锣密鼓。
在大庆,项目开工的鞭炮声、竣工投产的锣鼓声时常响起。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果蔬粉加工项目在高新区开工建设,总投资3亿元、年产5万吨果蔬粉项目每年预计可“吃掉”果蔬40万吨,计划于明年10月份投产,届时将成为国内最大、品种最多的果蔬粉生产企业,80%的产品要销往国际市场,项目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在4.5亿元左右,利润近7400万元;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风力发电塔筒产业化项目在石油装备工业园开工建设,年底前可投产,总投资额为2亿多元的项目引进德国数控切割机等众多先进生产设备,年可生产风电塔筒600套,可满足10多个100万千瓦风电场的需求,项目达产后可为地方带来大量财税收入;全国玉米深加工龙头项目、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的玉米深加工生产线——亚洲生化集团投资8亿元的大庆展华玉米深加工项目一期工程在肇源竣工投产,每年将有60万吨的玉米可以在这里加工转化身价倍增,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15亿元……
截至10月,大庆已有157个投资千万元以上地方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其中新建114个,续建43个,亿元以上项目34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4个,完成全年任务的10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5亿元,有58个项目建成投产或试生产。1~9月份,大庆市工业实现增加值1199.7亿元,同比增长9.5%。地方工业实现增加值288.9亿元,同比增长60.1%,占全市工业的24.1%,其中园区经济已经占据地方工业的一大半。
服务产业蓬勃兴起 城乡消费逆势升温
在大庆物流园区,一辆辆满载的大型货车进进出出,搬运工正忙着装运货物。“这儿的日吞吐货量已经达到1200吨,高峰时期1500吨。”大庆公路货运站站长王成说。
公路货运站是大庆物流园区一期工程,2008年末正式启动运行,填补了该市物流产业没有货运场站的空白,目前已经进驻物流企业50多家。第一家进入公路货运站的物流企业滨南物流尝尽了“甜头”,“我们现在一天的到货量是三大挂车,最高达170吨,平均每天也得140多吨,一天的资金流转量达200万元左右。”公司负责人高兴地说。
在大庆服务外包园,纷至沓来的近百家服务外包企业,吸引了几千名年轻人在这里就业,服务外包已成为大庆人耳熟能详的词汇,成为大庆经济棋盘上一枚举出轻重的棋子。目前,这个市服务外包企业已达到117家,今年的营业收入将超过60亿元。大庆将用3年左右时间,力争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到300家,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营业总收入实现150亿元。
物流业、服务外包业仅是大庆市大力发展最具活力、最有潜力、最富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的一个缩影。这些新兴朝阳产业,正成为大庆接续产业大军中一支新锐,成为支撑经济快速发展中颇具潜力的一股力量。今年1~9月,该市第三产业实现总值242亿元,增长23.9%。
面对金融危机,大庆市经济逆势增长,使市民的“口袋”不仅没有缩水,还越来越鼓,1~9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了1.27万元和4907.1元,分别增长8.1%和16.5%。市民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乐观、自信,加之家电、汽车下乡等消费利好政策,使城乡消费旺盛。截至目前,全市新车落户量达到4.4万多台,比去年全年的落户量还高出9000多台,创下了历史新高。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累计完成393.2亿元,同比增长27.9%。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9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