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在公共财政阳光下 黑龙江省财政支出倾向"民生"——住
温暖感受
贫困人住进了廉租房,低收入者搬进了经济适用房,矿区非矿区棚户区居民搬到了新楼房,农民从前的泥草房在逐渐实现砖瓦化,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安乐窝”不再仅仅是个梦想。
温暖故事:廉租屋里的笑声
7月28日,天气闷热,哈尔滨市香坊区一户廉租住房内却传出一个年轻的脑瘫病人愉悦的笑声。
“居者有其屋”,在房价高企的今天,一个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感受到了政府的关爱和人间的温暖。
为了了解哈尔滨市廉租住房的真实状况,记者同哈尔滨廉租住房各级管理部门人员,走进了哈尔滨市香坊区安乐街道办事处理东社区内的廉租户脑瘫病人刘春宇家。
室内整洁明亮,使用面积38.89平方米的住宅划分为两间卧室、一个门厅、厨房、卫生间。
大房间内明黄色地板衬托出温馨。31岁的脑瘫人刘春宇盘坐在双人床上,笑脸面对来访的人们。他的父母都是香坊区老企业的退休工人,其母杨瑞清是一位爽朗的老人,娓娓道出这所廉租房的来历。
1977年,杨瑞清夫妇得来了第二个儿子刘春宇,没想到刘春宇竟是先天脑瘫患儿,这意味着杨瑞清夫妇要用一生与孩子一道同病魔抗争。20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没有住房,杨瑞清夫妇带着大儿子和病儿刘春宇,以每月五元钱的租金租住一间偏厦泥房,居住的拥挤和设施的简陋,让一家人倍感艰难。之后,杨瑞清丈夫所在工厂分给了这一家人使用面积22平方米的楼房住室。拥挤的13平方米卧室内,四个人难以容身,老两口只好在厨房内搭起吊铺。谈起居住的艰难,杨瑞清眼含泪水:“夏天,室内拥挤闷热,冬天吊铺寒气袭人,卫生间狭小,刘春宇常常踉跄跌倒……
二十多岁的刘春宇,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几度萌生自尽的念头,杨瑞清夫妇在贫病抗争中身心交瘁。
2001年,刘春宇生活出现了巨大转机。经过审批,丧失生活能力的他被纳入哈尔滨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当他第一次拿到160元最低生活保障金时,他对大姨说:“我有工资了!”他看到了生活的亮色。
随之再逢喜事。2006年,随着哈尔滨市廉租房制度的推进,人均居住使用面积不足6平方米的刘春宇获得了政府给予的廉租房补贴:每月90元,当年他家搬了家。
2007年1月,他的廉租屋补贴再度上涨,每月补贴是230元,一年就是2760元。这一年,刘春宇搬入了现住房。居所的改善,让刘春宇感到了生活的美好,他心情愉悦地与父母一起养起了观赏鱼,还经常在明亮的房间内练习写字。他的母亲对记者说:“现在的家不仅宽敞,而且卫生间地面平整,春宇再也没有摔倒过,2008年全年的廉租房补贴2760元已经领到手,他说要好好活下去。这种境遇的改变,是政府关注民生的生动体现。”
据哈尔滨市香坊区安乐街道办事处主任杨忠艳介绍,目前,辖区内人均使用面积不足6平方米的低保户廉租房都得到了解决。
据哈尔滨市财政局综合处张伟和哈尔滨市房产局廉租住房处处长宋玮介绍。
哈尔滨市从2003年启动廉租房制度以来,到2007年共解决了人均使用面积不足7平方米的低保户3330户,共投入财政资金4550万元。从2008年开始,投入资金3531万元解决人均使用面积不足8平方米的低保户廉租房补贴5900户。同时积极收购二手房,以及按规定在新建住宅建设2%面积的廉租房,解决600户实物配租廉租房,实物配租户有望今年年底入住新居。
温暖数字
从1998年起全省建立经济适用房制度,通过财政投入、税费减免、社会捐赠等渠道筹资107.6亿元。
从2003年起在全省实行了廉租房制度,累计投入资金3.4亿元。今年2月省财政及时下拨2007年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2亿元。
今年起每年安排1亿元支持全省农村泥草房改造。
来源:黑龙江日报2008.8.8 作者:王业伟 马云霄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8年0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