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河北财政新闻联播

河北财政:“三大亮点”打造养老服务体系

  河北是老年人口大省,贫困老年人多,需要政府保障的老年人多。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千万,约占总人口的15%;近300万城乡低保对象中,老年人占到125万;农村共有需要政府财政供养的孤老优抚对象、五保供养对象和其他三无人员等特殊保障对象近27万人。老年人口总量多、增速快、需求大,使河北省养老问题日趋突出、亟待解决。为破解养老难问题,推动养老事业持续较快发展,河北省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助推“‘多院合一’型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社区呼叫服务网络”三大亮点,形成了公办示范带动、民办普及惠民、科技引领助推的养老事业发展方式,使河北的养老服务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崭新局面。

  亮点一:资源整合,推进“多院合一”型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履行政府保障职责

  财政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明确政府职责是首要任务,对五保供养人员和优抚对象的全面保障是政府的职责所在。2008年之前,全省需要政府财政供养的27万农村保障对象主要居住在乡镇、农村的敬老院、光荣院和社会福利院。由于居住分散、设施陈旧落后、保障功能单一等原因,只能提供最基本的食宿保障。尤其是取消农业税后,这些主要依靠乡镇政府投入建设、运行的农村敬老院(光荣院)甚至出现了建设停滞、运行困难的局面。为解决资金投入形不成合力、运营管理成本高、资金绩效低的问题,河北省提出了“以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提高集中供养率,全面开创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思路,全面改革敬老院乡建乡管模式,建立中心型和区域型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大力推进集中供养,从而提高资金投入和运营管理绩效。在工作推进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针对敬老院、光荣院、社会福利院分头建设、分头管理、分头服务造成的资源、人员浪费问题,又提出了“多院合一”建设民政事业服务中心的工作思路。

  第一,明确“多院合一”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建设内容。“多院合一”型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是以敬老院为基础,将光荣院、社会福利院纳入,实行“三院合一”或“多院合一”(部分地区将优抚医院、儿童社会福利院纳入)。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在空间布局、土地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统筹考虑,把光荣院、社会福利中心容纳进去。二是已经建好的县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规模,成立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根据三类不同对象划分区域服务管理,突出各自特色。三是推进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购买岗位的办法,利用社会中介组织对县(市)级民政事业服务中心进行社会化管理,积极试点,总结经验,进一步降低管理成本,盘活各种资源,提高整体管理服务水平。

  第二,制定政策措施,明确建设目标。为保障全省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建设的顺利开展,编制了《2006—2010年河北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总体规划》,印发了《加快推进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为全省“多院合一”型民政事业服务中心的建设打好了基础。

  第三,多渠道筹措资金。近五年,全省各级政府共筹集投入建设资金30多亿元支持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其中省本级投入近3亿元。各市县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了多种筹资方式:一是将建设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安排专项建设资金;二是发挥福利彩票公益金的作用;三是发动社会力量提供捐助;四是盘活敬老院、光荣院、福利院的土地和资产,将置换资金用于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建设;五是开展对口帮扶,引导财政状况较好的市、县与困难县结对子,帮助困难县筹集资金;六是政府出面向银行贷款;七是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用好补助资金。

  截至目前,全省县建县管民政事业服务中心达到630所,其中“多院合一”型达到215所,全省五保供养床位数达到15.7万张,集中供养能力达到60%以上。“多院合一”型民政事业服务中心通过分区管理,公共资源共享,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服务水平,受到多方好评。

  亮点二:机制创新,实践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破解农村养老难题

  河北是农业大省,农村老龄人口占全省老龄人口的65%,达650万人,以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为主要载体的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很好地解决了农村五保对象和优抚对象的养老问题。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使留守老人和独居老人逐年增多。解决农村老人,特别是解决留守、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农村养老的重点和难点。邯郸市肥乡县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创造性探索出了农村社会养老新模式——农村互助幸福院,为破解当前农村养老难题提供了新思路。财政部门通过资金奖补,使农村互助幸福院这个农村养老的新生事物落地生根,并迅速在全省推广,逐步发展出互助型、补贴型、福利型、慈善型等多种形式。

  肥乡县前屯村共有村民1500多人,60岁以上老年人150人左右,其中独居留守老人超过60人。2008年,村集体探索实施了“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新模式,由村集体利用闲置房屋建设幸福院,老人免费入住,生活费用自理,老人之间相互照顾。通过实践检验,这一投入少、见效快、适合老年人习惯的养老模式十分适合河北省农村留守、独居老人的实际情况,为使肥乡模式迅速在全省推广,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规范建设模式。农村互助幸福院是属于居家养老范畴的一种创新,核心是解决空巢老人的日间照料和精神慰籍问题,基本模式是“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幸福院建设是由村集体提供场地及水、电、暖等基础设施,由入住老人自己负担吃、穿等生活消费品,老人之间互相照顾、互相服务。

  第二,坚持因地制宜,多形式发展。为了扶持农村幸福互助院的发展,2011年5月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农村社会养老“幸福工程”的意见》,在全省推广农村互助幸福院。在推广过程中,始终坚持四个原则,即坚持自治、自愿、自保、自助;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坚持低门槛、多模式、可持续;坚持村集体办得起、老人住得起、政府支持得起。在推广过程中,各地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逐渐摸索出了互助型、补贴型、福利型、慈善型等多种建设方式。

  第三,出台奖补政策,引导健康发展。2011—2013年,河北省级安排专项奖补资金超过1亿元,对全省完成建设任务的2.5万个幸福院进行了奖补。特别是201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将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列入全省“基层建设年”和“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活动的重要内容,省财政对涉及到的8000个村加大奖补力度,每个村补助5000—10000元不等。

  农村互助幸福院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民的一个创新、创造和创举,它的核心是穷也能养老,只要政府搭建平台,空巢老人完全可以利用互助的形式实现养老。该模式得到了民政部的充分肯定,认为“农村互助幸福院是一个新生事物,符合农村实际,代表了农村养老的发展方向”,并将这一模式向全国推广。

  亮点三:科技引领,铺设城镇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足不出户实现居家养老

  城市的快速建设发展使得人口迅速向中心城区集中,与农村地区不同,城市邻里之间缺少了亲缘关系,高楼大厦、朝九晚五的生活更是减少了相互交往,土地的昂贵使集中式的养老模式难以建立和发展,养老院“一床难求”的局面屡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大屏幕、大按键、大音量的老人手机风行的时候,我们突然想到是不是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来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的新突破。于是,在实践中,利用社会资本和企事业单位投资兴建养老服务设施的积极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政府搭台不花钱,企业唱戏干实事,引导企事业单位利用现代通讯和网络技术,通过建立市、县网络平台、免费发放呼叫终端(老年手机)、吸引服务企业加盟、制定加盟企业服务标准、建立老年服务信息等程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网络建设,形成覆盖城乡、体系健全的养老服务呼叫网络,依托该平台,广泛开展日间照料、就医陪护、配餐送餐和家庭保洁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居家老人服务需求。“一键通”养老服务呼叫网络开辟了依托城镇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新路径。

  目前,“一键通”养老服务呼叫网络已覆盖全省11个设区市、36个市辖区和172个县(市、区),全省养老服务加盟商近3万家,入网老人达37万人。居家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医疗急救、家政服务、商品配送、生活照料等多方面服务。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4年0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