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河北财政新闻联播

种在大地上的幸福——河北省财政厅驻后杨武寨村帮扶工作纪实

后杨武寨村幼儿园开园了,孩子们有了新家了!在后杨武寨村,发自内心的笑容挂在每一位村民的脸上,“咱农村娃娃能上这样好的幼儿园,真是托了党和政府的福!”

埋头干实事提升村民幸福的感受

幸福弥漫着整个村庄。

伴随欢快的音乐声,幼儿园的孩子们载歌载舞。河北省财政厅驻衡水市武强县后杨武寨村工作组组长姚绍学和两名工作队员站在乡亲们中间,看着开心的孩子们,也鼓掌打起了拍子。

2013年,河北省继续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万名干部直接驻村帮扶,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河北省财政厅从228名报名者中选拔出12名干部组建4个工作组,分赴包括后杨武寨村在内的4个村开展帮扶工作。河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邢国辉在驻村干部欢送会上,要求驻村干部珍惜机会、不辱使命,以严明的纪律、过硬的作风、有力的措施、显著的成效,打造帮扶工作示范点、模范村。

 “群众想的,就是工作重点;群众愁的,就是当务之急。只有真心与群众拉近距离,才能看到基层真实情况,掌握最迫切的需求,把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这是驻村四个多月来,最常挂在姚绍学嘴边的话。

这所幼儿园便是办到全体村民心坎里的一件实事。“以前咱们的幼儿园用得是几十年的废旧小学校园,冬天没暖气,做饭没厨房,厕所里的污水都排不净,六十多个孩子就这么凑合着……”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村里的青壮年多数在外打工,留守的老人既要务农,还要管带孩子,太需要一个好幼儿园了。”驻村以来,工作组多方联系,按照县级公立幼儿园的标准,为后杨武寨村幼儿园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卫生间、食堂、运动场地,各类玩具和教具也一应俱全,而且始终没有中断孩子们的课业。如今,焕然一新的幼儿园已经解决了后杨武寨村以及周边村子近90名孩子的学前教育难题。

一所幼儿园、一条新路,甚至是一床新被子,一盏新路灯,都系着驻村工作组的情,种在百姓的心中。

五保户李玉民记得清楚,家里的住房年久失修,冬季没炉火,夏天没电扇,衣服被褥也不齐全。工作组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立即着手研究制定帮扶措施,展开了危房改造专项行动。当李玉民和其他几位五保户老人从乡村干部手中接过新棉被时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声称谢。目前,老人们如愿住进了新居。

街道坑洼不平、房基占道、柴草垃圾乱堆乱放,后杨武寨村群众反映强烈,驻村工作组带头参加到劳动中去,在全村打响了一场整治村容村貌的攻坚战。截至目前,他们共投入清运机械68台次,用工920工时,清运垃圾5700立方米,粉刷墙面2600平方米,粉刷石灰树围2500棵。

而最让百姓振奋的还是村子里的新路。姚绍学告诉记者。在走访中,百姓挂在嘴头的也都是路。路,成了村民的一个心病。

民声,就是指向。进村的第二天,工作组就对村内“三纵三横”主要街道进行摸查,同村干部商议具体施工方案。从主路走势设计到各户砖台处理,每个环节都细致谋划、安排,经过4次实地勘察,最终形成了初步方案。为争取村民的支持,驻村工作组在逐户走访中,把政策和方案讲清、讲透,广泛发动群众。对涉及道边“拆违”的重点户单独征求意见,把说服工作做细、做实,避免因不理解激化矛盾,影响了方案实施。同时,利用好“天机”,雨后道路泥泞影响出行,工作组就到街上聚集村民最多的地方去谈道路改造,将老百姓的“怨气”引导转化为“动力”,用大多数人的声音去影响有“抵触”思想的部分村民。

目前,这项得民心的道路改造工作已全面启动,完成道路两侧垃圾清运和堆砌物整治工作,全村190人次参与了集中清理。看到已完成的1.3公里新路,看到家门口的砖道变成水泥路,村民都说:“工作组真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这回我们村真是有盼头了。”

牵头谋发展夯实百姓幸福的根基

早些年是十年九涝的穷村,现在是十年九旱的落后村,作为革命老区,后杨武寨村2011年被列入“十二五”扶贫开发第一批启动村。全村七成人口是贫困户,农民人均纯收入2272元,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三成……

眼看着后杨武寨村一天天变了样子,可工作组成员仍在思考,姚绍学告诉记者:“工作组不仅把现在能干的事开好头,更要为将来要干的事打好底儿,让村子的发展具备长足的后劲。”

 “整理一张居民分布图,制作一套村民电子档案,建立一个联系群众制度,谋划一个综合发展规划,这是工作组为自己定下的工作方向。”姚绍学介绍说,驻村后,他们依托卫星地图,绘制全村房屋分布图,并标明户主姓名,对党员、五保户、低保户进行特别标注,直观、全面的反应村庄规模、宅基位置和重点群体分布等情况;他们以户为单位,对全村223户,930人进行编码登记管理,实现基本信息快速查阅,信息数据动态管理,提升了人口信息管理水平;他们建立联系群众制度,每周走一户、没事常谈心、有事帮解决……几个月来,工作组把整个村子的情况装在心里,也把全部村民的愿望装在了心里。

求富裕的路子,后杨武寨村求了几十年,盼发展的路子,后杨武寨村盼了几十年。

 “我们这块地原来是盐碱地,淹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不旱不淹收盐嘎巴,现在好歹就能种个粮,吃饭不成问题了。可是,啥时候咱才能富起来呢?”这是70多岁的武文斌老人的心里话。通过走访,工作组发现后杨武寨村地力贫瘠、耕作水平低,粮食收入效益很差。经济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则存在规模小、品种差、组织化程度低、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

姚绍学谈到发展思路时说:“我们要走出村,帮村里攀富亲、靠大树,争取把‘地上’资源盘活、用足,找到一条可持续的致富路。”

工作组带着村干部先后走访了毗邻而建的蒙牛奶业、华都食品等大型企业,宣传优惠政策、推介对接项目,鼓励村企双方解放思想,实现合作、共赢。与此同时,工作组也根据当地村民的实际,做出了这样的规划——后杨武寨村以前没有搞企业的经验,需要‘借船出海’,跟着大集团或者合作社等先走一步共闯市场;同时,后杨武寨村目前劳动力多数在外打工,可以先谋划劳动量较低的致富项目,多靠村里的老人妇女带动。

通过不懈努力,华都食品已计划投资2000万新建肉鸡饲养项目。通过这个“富亲戚”的投资带动,全村有望增加肉鸡年存栏量200万只,快速提升全村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致富途径……

 “在我记忆里,咱们村就是一个字‘穷’,今年工作组来了,修路、盖民居、修广场,让俺村彻底变了样儿,比过去几十年的发展都快!”村支书李香永是位60多岁的老党员,他告诉记者,据工作组和村两委班子草算,预计肉鸡饲养项目建成后,当年就能为村民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和工作组的接触,让他感到,完善基础、建章立制很重要,突破旧思维束缚、拓宽创新发展思路更为迫切。只有找到了发展的路子,才能真正找到走进咱老百姓心里的路子。

后杨武寨村,平静的乡村正在自内而外的发生巨大变化,萌发的不仅仅是田里的新芽,还有那“幸福乡村”的梦。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