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贵州财政新闻联播

风风火火这五年——贵州省丹寨县“十二五”发展回眸

 

                                           

过去五年,是贵州省丹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极不平凡的五年。

过去五年,是贵州省丹寨县发展速度最快、城乡变化最大、品牌创建最响、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

过去五年,是贵州省丹寨县创造了全省瞩目的“丹寨速度”、全省瞩目的“丹寨模式”。这五年,丹寨相继获得“全国县城经济科学发展特色县”、“国家产业扶贫试点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最具民族风情县”、“中国最佳旅游文化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 “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数”说五年新历程

 

丹寨人大、政协代表手上拿着《政府工作报告》,他们透过这些数据,看到了丹寨的变化,见证了丹寨的发展。闪光的数字,正“数”说丹寨五年新历程。

五年来,丹寨县通过奋力调结构、稳增长,促进经济止跌回升、趋稳向好,创造全省瞩目的“丹寨速度”。

——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开发区跃升为全县经济的增长极。2015年开发区为丹寨提供财政收入70%,达到1.5亿元,是2011年末的5.2倍。为丹寨提供工业总产值94%,达到49亿元,是2011年末的6.8倍。为丹寨提供投资总量83%,达到50亿元,是2011年末的4.6倍。真正成为丹寨县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五年来,丹寨县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同步”建设,以“功不在我”的政绩观,以“时不我待、久久为功”的务实作风,举全县之力,奋力推进“三化同步”建设,使该县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打造了全省瞩目的“丹寨模式”。

——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金钟经济开发区建成面积达5平方公里,建成20公里骨干路网,水、电、房、气、通讯、商业等基础设施齐备。“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共引进项目131个,投产项目93个,完成工业总产值50.6亿元,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特色食品三大现代产业体系,开发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华丽转身”。在全省100个产业园区绩效考评中排名第11位,全省百亿元级开发区总排名第7位、全州排名第1位,相继获得“贵州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贵州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贵州省六大装备制造业基地”、“贵州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园”等荣誉称号,成为贵州省重点培育的“511”示范园区,是全州唯一入选全省十大样板示范的产业园区。

五年来,丹寨县为破解传统产业“一枝独秀”的瓶颈,在兴仁镇实施“绿海蓝星现代高效农业园区”,走高效农业发展路径,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韧劲,重负前行抓好农业园区建设,使农业产业由“一枝独秀”向“百花争艳”转变。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绿海蓝星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水、电、路、排污等设施已经建成,在招商选资上打破“抓到蓝子都是菜”的初期招商模式,先后引进贵州茅台、香港培力等16家名优“农”字号企业入驻园区,开花结果。该园区累计完成投资15.8亿元,带动蓝莓种植6820亩、特色果蔬种植6600亩和仙草、钩藤、太子参等中药材种植16000亩,2014年在全州2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绩效考评中综合排名第1,是全州唯一入选全省十大样板示范的农业园区。

“阳光总在风雨后”。五年来,丹寨各项经济指标一改过去的低迷状态,企稳回升,划出了一道“微笑曲线”。“十二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9.3亿元增加至23.7亿元,年均增长16.3%,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增速排名最高达到全省第3。财政总收入增加到2.3亿元,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亿元,达到1.37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37倍;公共财政支出达13.2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倍。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9.7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3倍。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27.726.445.9调整为23.027.749.3

 

 “理”出五年新增值

 

五年来,丹寨县积极贯彻落实中央财政政策措施,适应新常态、驾驭新常态,自觉克服速度情结,防止竭泽而渔;积极规范预算管理,全面推进依法理财;坚持底线思维,注重供给管理,坚持精准发力。

——树立长期过“紧日子”的思想。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实事求是地对待收入速度变化,绝不能在经济放缓、收入增速下降的时候,收“过关税”、乱收费,杀鸡取卵;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统筹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多雪中送炭,不搞锦上添花;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继续压缩行政经费支持教育“9+3”计划实施。

——遵循“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理财有规、用财有效”的原则。积极遵循经济财政规律,严格按照经济财政规律办事,做大经济“蛋糕”,增强财政综合实力;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保有压,重点保障重点工程、民生项目等支出;树立“花了钱办好事、花小钱办大事、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的绩效理念,加大对重点支出的绩效评价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强化财政监督,有效提升资金使用效益。该县坚持对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抓政府投资评审,2015年,共评审政府投资重点项目预算审查136项、送审金额107023.15万元,核减预算资金9908.30万元,核减率达9.26%;扩大政府采购规模,仅去年,该县共完成政府采购87次,完成采购预算总额28793.58万元,实际完成政府采购总额26820.06万元,节约资金1973.53万元,综合节约率6.85%

五年来,丹寨县在做“理”财下硬功夫,做足监督文章的同时,通过聚集财力,加大投入,善用财政支撑发展这一“杠杆”,释放财政资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四两拨千斤”作用。

——实施工业强县工程,提升经济发展活力。在支持工业发展中,仅2015年共投入扶持企业资金8662万元,帮助企业拓市场、增活力。全县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步伐明显加快,趋稳向好发展态势进一步巩固。工业增加值从1.53亿元增加到4.9亿元,增长2.2倍,年均增长19.8%,比“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加快7.7个百分点,总量从全州第14位提升到第12位。

——实施旅游活县工程,增加经济带富能力。投入1.7亿元打造石桥旅游景区和龙泉蚩尤文化园,石桥景区被列为全省100个重点建设景区,并连续三年进入全省100个重点示范景区前20位,获得“全省十佳特色旅游城镇”称号。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服务业拉动力不断攀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57亿元增加到5.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1倍;文化产业不断做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了5%以上;旅游总收入从0.7亿元提高到3.5亿元,增长近4倍。

——实施交通富民工程,增强拉动能力。采取“内聚、外引、上争”的办法,加大高速公路、乡镇道路建设力度。目前“厦蓉高速”和“凯羊高速”建成通车,告别了丹寨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丹寨跨入高速交通时代,融入广州三小时经济圈、贵阳一小时经济圈、凯里都匀半小时经济圈。大力提升县内交通路网,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291公里,较“十一五”末增加412公里,全部行政村都通了油路(水泥路),成为全省第一个村村通油路(水泥路)的国家级贫困县。启动321国道和311省道丹寨段提升改造工程。

——实施水利润民工程,破解用水难问题。丹寨历史上第一个中型水库吊洞水库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3.84亿元,建成后县城和开发区用水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完成7座小(二)型病险水库整治,新建山塘116座、沟渠3352公里,有效灌溉面积5.4万亩。建成饮水安全工程241处,全县村寨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有效解决了15.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实施小流域治理253平方公里,对重要防洪村镇、重点河流、水库、堤防等实施了除险加固。

——实施“教育崛起”工程,走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路子。大力实施“教育崛起”工程,丹寨县民族高级中学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组建县第三中学,除兴仁、扬武中学外,所有乡镇中学搬到县城办学;实施27所学校的校舍改造工程,95%的村级小学搬迁到乡镇办学;建成5所示范性幼儿园,改扩建36所村级幼儿园;农村义务教育“三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等政策全面落实,2万余名学生吃上营养午餐,实现城乡孩子同吃、同住、同学、同玩。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2.3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6.78%,通过全省第一批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验收,作为全省和全国西部地区的唯一代表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经验。

 

“惠”出五年新指数

 

翻开这5年的“民生答卷”,一串串鲜活真实的数据,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让百姓感到安心和舒心,对今后生活有了更多的期盼。5年里,丹寨坚持用小财政办民生大事,不断健全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县人民。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更高更好。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24元,年均增长1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16元,年均增长11.4%。增速连续四年排全省前2名,其中有两年排全省第1。随着收入的增加,广大人民群众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扶贫攻坚扎实推进,扶贫对象更精更准。在全省最早提出精准扶贫新概念,出台精准扶贫、同步小康的实施意见,争取国家审计署、万达集团、茅台集团帮扶丹寨,在全国开创企业联系县扶贫的新模式。围绕“1+10+10+2”大力推进18个“到村到户”工作,贫困人口累计减少6万余人,贫困发生率从49.2%下降到21.6%5个贫困乡镇摘帽、10个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丹寨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现状得到有效的改观,为打赢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移民跨步推进,受益群众更多更广。投入资金4.6亿元,建成生态移民房279425.9万平方米,兑现移民补助资金5443.2万元,12837名农村群众实现了进城梦。通过产城互动,协调提供就业岗位,帮助移民农户就业增收,确保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有保障”的目标。

——创业就业稳步推进,整体环境宜业宜居。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20358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3806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开展创业促就业,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共解决16784人就业,全县从业人员年均报酬达5.2万元,比“十一五”末增加2.4万元。

——保障体系不断健全,覆盖范围更宽更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3306277685544715人,均超额完成州下达任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8%,共为17.8万人次农村群众解决医药费5378.2万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2580/年、城镇低保标准提高到442/月,均增长近1.5倍,以县为单位的应保尽保基本实现;大病医疗救助补助标准不断提高,优抚安置政策全面落实,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5438.7万元、医疗救助金817.8万元、各类抚恤金450.6万元;6个乡镇7所敬老院全部建成,扬武镇敬老院被评为“全省十佳敬老院”。有效应对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和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等自然灾害,五年来,共发放自然灾害资金2143.2万元,受灾、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回眸过去的5年,一串串数据勾勒出丹寨加速发展的脉络,一个个项目记载着丹寨跨越发展的轨迹,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丹寨经济一路昂首前行的决胜方略。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