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三变”新模式开创“三农”发展新局面
十八大会议以来,贵州省六盘水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和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积极探索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有效破解了“三农”发展难题,加快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推进资金变股金,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推动农村加快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如何把资金整合起来,用在刀刃上、投在关键处,发挥最大效益,是该市面临而且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各项资金基本上是一次性投入、一次性使用,且点多面广,资金投入分散,作用发挥不明显。针对这些问题,该市探索采取集中投入、产业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方式,使分散的资金聚集起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农村加快发展。一是强化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该市在坚持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将财政投入到村的发展类资金(除补贴类、救济类、应急类外),原则上转变为村集体和农民持有的资金,投入到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形成村集体和农户持有的股金,村集体和农民按股比分享收益。同时,明确村民委员会以及村集体领办、创办或控股的企业、农民合作社作为各级财政投入到村的发展类资金承接主体,可以独立发展,也可以将资金投资到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实行市场化运作,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村经济发展。2014年,该市采取规划引领、政策扶持、资源整合等方式,通过中央、省、市、县财政投入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等资金约15亿元,撬动社会投入30亿元参加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精准扶贫等建设,全面推动农村综合发展。二是强化产业的带动作用。该市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围绕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最大化目标,采取财政投入、社会投入、农民入股等方式,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整合各种资金94.6亿元,高标准建设了26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014年实现园区总产值38.66亿元。立足小区气候优势、土壤优势和生物多样性优势,出台了《关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3155工程”的实施意见》(“3155工程”是指3个100万和5个50万工程,即:到2018年全市发展猕猴桃100万亩〔其中野生猕猴桃60万亩〕、茶叶100万亩、核桃为主的干果100万亩,种植商品蔬菜50万亩、中药材〔含红豆杉〕50万亩、刺梨〔含特色经果〕50万亩、红花油茶〔含花卉、苗圃〕50万亩、发展草食畜牧业50万亩),明确市级和4个县区每年各出资5000万元,共同组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支持“3155工程”。2014年市、县财政共投入资金3.27亿元,带动社会投入19.15亿元,实施猕猴桃、刺梨、红豆杉等特色农业88.98万亩,在2-3年进入盛产期后,预计实现农业产值57.2亿元,比传统农业产值增加48.3亿元,将带动254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三是强化利益分配的导向作用。该市坚持股权平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按照各方确认的股权比例建立完善企业、村集体、农民利益分配机制。2014年,参与“三变”改革的20余万农民人均增收3936元。
(二)推进资源变股权,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农村发展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体不明晰、产权归属不清、要素聚集不强、效益发挥不好,农民资产确权滞后、土地利用率低、经营性收入少。针对这些问题,该市从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入手,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劳动力资源、旅游文化资源等,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盘活各种资源要素,形成资源叠加效应,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一是开展确权颁证。该市通过组织动员、调查测绘、方案议决、结果公示等程序,推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所有权等资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4年以来,启动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已确权登记集体土地所有权1416万亩、集体林权54万亩、宅基地使用权63842.85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3495亩、农村房屋所有权21.39万平方米,使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财产在权属上更加清晰、在权能上更加明确、在管理上更加规范、在保障上更加充分。二是推进股份制运作。该市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对农村资源核查清理、登记备案、资源评估等程序,对农村可经营性资产进行量化,通过协议的方式,将农村资源转变为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股权,探索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资源资本化的发展模式,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2013年以来,全市流转土地 60.85万亩,涉及农户51552户,其中开展土地租赁34410户41.32万亩,土地入股17142户19.53万亩;引进市场主体共同组建股份制公司,2014年全市新增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5家、市级龙头企业48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66家,新增市场主体1.8万户,通过股份制合作,保障农民既能从合作社和企业获得股份分红,又能通过在企业务工增加收入。2014年,全市共有22万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实现人均收入7000元以上。三是搭建交易平台。该市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流转服务体系,将农村土地、房屋、集体经济组织股权、增减挂钩项目指标等产权纳入交易范围,搭建起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的制度性平台,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开放规范的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三)推进农民变股民,让农民群众富起来。农民增收难,难就难在长期以来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低,难就难在传统种植面积大、产出低。要破解这些难题,必须坚持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让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让资金在市场中流动起来,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实现增收致富。一是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资源向园区、产业集中,通过土地流转和入股,使土地资源转化为农民股权和股金,让农民在收取租金和参与企业分红中实现股权收益。在土地流转中,一般按照每亩每年400至700元不等支付农民租金,在3-5年的过渡期内,按照每亩每年增加5%至10%的比例提高租金,通过5年左右进入盛产期后,每亩每年按20%左右的比例递增租金,在10年内最高达到每亩每年1000元,确保农民通过稳定的土地流转费增加收入。该市六枝特区郎岱镇采取农户承包土地入股到产业园区的方式,3000余户农户实现农民到股民的转变。2014年,全市参与土地流转的2.86万户、10.1万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户均增收4434元、人均增收1128元。二是通过资金入股分红增加农民收入。村集体和农民将财政产业扶持资金、劳动力技术、集体和个人资产通过评估折价入股,按照占有股份参与企业分红。为降低农民风险,在具体工作中,要求企业与农民签订协议,如出现市场风险,由企业按照保底价收购农产品,确保农民利益得到保护。盘县淤泥乡淤泥村按照平等自愿、风险共担的原则,组织285户村民集资入股3000万元异地置业,购置49亩工业用地,兴办食品加工厂,每年门面租金及经营收益等收入达到4000万元,入股农户户均每年增收5万元。2014年,全市共8万农民通过入股分红,人均增收1020元以上。三是通过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坚持把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群众创业就业的平台,一方面鼓励农民通过资金入股参与分红,另一方面组织农民就近就地务工,参与农业管理经营,根据劳动力实际按每天50至100元不等支付工资,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2014年,全市共20余万农民通过创业就业,人均工资收入达5000元以上,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
二、取得成效
一是激活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长期以来,由于观念落后、耕作传统,农村大量的资源闲置、资金分散、效益低下,传统的玉米、水稻种植,每亩产值仅为300至500元,农民长期富不起来。通过“三变”改革,从根本上改掉农民的传统观念、传统习惯、传统身份,赋予农村自该滚动发展的空间和内生动力,既给“鱼”又给“渔”,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实现增收致富。该市盘县普古乡舍烹村原来是一个封闭、落后的穷村,2012年以来,在农民企业家陶正学的带领下,成立了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流转倒包、合作入股、资金整合等形式,大力发展猕猴桃、蓝莓、刺梨等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带动周边8个村2327户7725人入股,把每亩产值从过去的300元提高到5万元左右,解决贫困人口就业650人,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从上年的7760元提高到11260元,预计2015年达到16000元,实现了穷村到富村的嬗变。
二是探索了一条精准扶贫新路子。解决六盘水46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根本出路在于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把破碎的土地集中起来、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扶贫资金整合起来、传统种植改变过来,通过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股权化扶贫,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实施“三变”改革以来,该市充分整合退耕还林、生态治理、“5个100工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3155工程”等资源、资金和项目,集中连片发展红豆杉、刺梨、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培育了天刺力、红豆缘酒业、宜枝魔芋、润永恒、天宝生态、贵州农熠等一批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现一产与二产、三产互动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水城县米箩乡俄戛村通过引进贵州润永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红心猕猴桃产业,解决60人贫困农民就业,带动202户712人致富。2014年,全市通过“三变”改革,创新了精准扶贫模式,完成了15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和52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4.55万人。
三是全面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的核心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安全农业。该市通过“三变”改革,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调结构,围绕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四个最大化”调结构,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统一。盘县滑石乡岩脚村将村集体所有的37.8亩土地折价100余万元入股贵州农熠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打造集休闲、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哒啦仙谷农业示范(扶贫)园区,采取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方式销售农产品,2014年园区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村集体分红30万元,成为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样板园区。2014年,全市共种植特色产业88.98万亩,调减玉米等传统种植30万亩,粮经比从上年的51:49调整到39:61,农业增加值增长7%,增速名列全省第一。今年以来,该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完成造林绿化50万亩,计划在3年内完成150万亩,其中确保80%以上的面积种植经济作物,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万元以上,基本解决46万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四是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长期以来,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三变”改革,该市采取村集体土地流转入股、集体资产入股等8种模式,盘活了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增加村集体在产业发展中的分红比例,探索了一条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2014年,全市共消除“空壳村”157个,村集体经济积累达10958万元,比2013年增加2477万元,增长22.6%;“空壳村”占比从2013年的53.8%下降到38.4%,2015年将全面消除空壳村。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5年0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