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广东财政新闻联播

南海区财政局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南海模型”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作为公共服务市场化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已在世界许多国家被确立为重要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近几年,南海区在构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但因起步较晚,不少地方仍有待完善和改进。本文立足南海实际,在梳理和归纳南海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进展成效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及我国其他地区已有经验,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南海模型”。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逐步制度化。2011年,南海被列为全省开展创新社会管理综合试点以及全市创新社会管理试点工作先行先试单位,为此,南海出台了创新社会管理的18份相关配套文件,方案大部分涉及社会组织管理、基层教育、文化建设、经联社工作细则等内容。18份文件当中,关于社会组织的就有3份,包括《关于进一步培育和扶持社区社会组织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关于建设南海区“社工+义工”联动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及《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办法》(以下简称《服务办法》)。其中《实施办法》和《意见》全面规划了南海未来五年社会组织的发展计划;《服务办法》则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总体要求、主要内容、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应具备的条件、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程序以及政府购买的监督和管理等内容作了详尽的规定。2012年,我区发布了购买服务目录,按照“费随事转”原则,优先向社会购买公共卫生、公共就业、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法律、文体、养老、公共安全、计划生育、社区服务等10大领域服务。这些文件的出台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奠定了法制基础,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社会管理架构初步搭建完成。为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序开展,我区自上而下都成立了专门的执行机构,如区成立创新社会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担任组长;镇(街)设立社工委,有条件的镇(街)设立社工工作中心,推动基层社会工作专业化。除了区镇两级,社会管理机构还深入到社区,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如以政府引导和社区牵头的方式,划定“大社区理事会”,在特定的社区、市场、园区等“网格”建立理事会管理社区内的日常重要事务;在出租屋较为集中的社区,成立出租屋主联合会,通过行业联谊互通市场信息,提升出租屋的经济收益。在城市社区业主委员会派驻专职社工,优化业委会、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三者之间协作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此外,我区还成立了社会建设咨询委员会,集聚社会各界专业代表对政府出台的社会建设相关政策提建议,扎实推进为民办事征询民意工作。这些做法从组织机构上强化了社会管理工作,有利于保证创新社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三、创新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财政投入方式。一是成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基金,制定相应的购买服务资金管理办法,通过竞争性分配或奖励方式对项目进行补助,将有限财政资金向社会最迫切的民生项目倾斜,实现公共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二是鼓励多元化投入。对首批服务项目试点,财政给予奖励并形成示范效应,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给予信贷资金支持,通过财政撬动社会资金参与社会建设。三是成立社会建设创新资金,对符合条件的组织推出的具有创新性和先锋性的软硬件建设等进行资助或奖励,重点鼓励“农村社会服务、异地务工者服务载体”创新。

  四、构建多元共治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组织是社区服务不可或缺的力量。近年来,南海积极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加快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步伐,逐步实现社会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已经成功运作的桂城创益中心就是通过“政府+商界+民间”协作平台,探索出了各方资源参与社会建设的平台。按《实施办法》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南海全区每万人拥有社区社会组织数不少于5个;区级及以上示范型社区社会组织的比例达到10%以上;各镇(街道)每年新增社区社会组织的比例不低于10%。鉴于此,南海计划搭建起政府、民间两个平台。一是建立培育发展社会组织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社会组织发展咨询委员会,聘请高校学者、专家对社会组织发展进行规划和评估。二是在各镇建立社会组织孵化中心,为社会组织提供场地设备、注册协助和小额补贴等社会组织初期亟需的资源。三是建立“新南海人”服务中心,为外来人员群体提供办证一条龙服务,并对其事业发展、家庭子女教育等生活情况以及个人职业技能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服务。同时,引进由外来务工者组建的社会服务组织,实现其自我服务和提升。四是积极引入广州、深圳、港澳等先进地区的社会组织在南海注册登记,对其登记工作提供全程咨询指导和服务。

  五、微博问政积极解决基层群众合理利益诉求。微博问政的发展是官民沟通的一种新方式。南海近年来通过政务微博,积极宣传区里的改革发展方针政策,发布重点工作和民生工程的最新进展,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客观反映改革过程中的亮点、难点和焦点,有效服务社区群众,解决基层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据统计,目前全区镇街、区直部门、村居已开通了500多个微博,为民办理了100多件实事,政务微博在村居基层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断扩大。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3年0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