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是社会幸福的基石。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惠州市先行先试,勇于创新,以“六项率先”措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推动教育惠民落到实处。
一是在“两持平一鼓励”政策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偏远农村山区教师特殊岗位津贴政策,率先实施农村部分学科教师“县(镇)管校用”的巡教制度,突破了城乡师资配置难点,实现了城乡师资均衡配置。其中,惠阳区不但确保了农村学校开足开齐课程,还实现了所有教师不兼科的目标。
二是在全省率先试点镇内小学“一镇一校”、区内小学“镇与镇捆绑”、区内初中“联片捆绑”的强校对弱校兼并管理模式,被兼并的学校作为中心总校的分校区,分校校长兼任总校副校长,在人事权、财务权和教学组织等管理方面,实行中心总校“一盘棋”统筹管理,促进了管理水平均衡。
三是在全省率先实施高中招生指标直分初中学校。2012年,全市省一级和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的计划内招生指标45%直接分配到初中学校,全市共有7932名学生从中受益,均衡了生源分布,降低了“择校热”,激发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动力,推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四是在全省率先实施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改革试点,打破教育管理体制障碍,充分发挥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发展活力。
五是在全省率先对全市农村学校住宿学生提供住宿费补助和伙食补助,突破了学校布局困境,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仲恺区潼湖中心小学还为因原就读学校撤并需住宿的学生提供免费住宿和免费就餐。
六是在全省率先创新推出惠州电子公共教育券制度,并实施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本市户籍子女义务教育服务“四统一”(统一学位规划、统一入学程序、统一学籍管理、统一成长指导),突破了户籍藩蓠,实现了符合条件的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本市户籍子女之间的教育公平。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民办小学或初中,可通过公共教育券,分别获得市财政补助300元/年或400元/年。全市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比例达56.2%,远超珠三角其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