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财政积极行动应对金融危机
作为广东省经济外向度最高的城市,2009年珠海市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尤为严重,企业订单大幅下降,出口明显下滑,企业生产经营异常艰难,经济工作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在珠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对珠海市经济财政的巨大冲击,强化收支管理,深化财政改革,促进经济财政平稳运行。
一、金融危机使财政收支矛盾愈加突出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上半年,珠海市经济各项指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外贸出口等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经济决定财政,珠海市财政收入与全市经济走势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在经济下滑的形势下,财政收入受到猛烈冲击,收支矛盾更加尖锐。
从收入方面看,增收难度加大。从2008年7月起,由于经济下滑和积极财政政策所采取的结构性税费减免措施导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增长急剧下滑,2008年上半年累计增幅为34.4%,而全年的累计增幅为21.8%,较上半年下降了12.6个百分点。 2009年财政收入增长仍难改降势,前5月累计增幅仅为1.5%,在双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下,2009年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增幅为9.9%,比2008年下降了11.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虽呈现向好趋势,但增幅明显回落。
从支出方面看,支出刚性需求大。2009年珠海市启动了总投资3000多亿元的“十大重点建设工程”,其中政府性投资500多亿元,确保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及时到位成为财政部门的重要任务。民生方面,确保教育、卫生、社保、三农等重点支出需要,增加节能减排、环境治理投入,以及偿还政府债务,支援震区灾后重建等,财政用于保民生、保运转等刚性支出较大,能真正用来投入促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财力很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府保增长、扩内需的危机应对能力。
二、珠海财政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财政部门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增强企业战胜危机的信心和能力。
(一)帮扶企业,政策先行。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在市场信心处于最低点的时候,市委市政府及时召集各经济主管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帮助企业稳定生产应对当前困难局面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多管齐下帮扶企业,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了企业战胜危机的信心。
(二)创新融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在外需受到抑制,消费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形下,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为落实“十大重点建设工程”政府性资金及时到位,财政部门积极主动做好融资服务,通过盘活和利用土地资源、国有企业资产、政府其他公共资源,以资产注入贷款、收费收入质押贷款、企业承建政府回购等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有效缓解了项目建设资金难题,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财力支持。
(三)加大产业资金投入力度,整合使用产业专项资金。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财政部门厉行节约,坚决压缩一般性开支,加大产业资金投入。2009年市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扶持企业发展方面的资金达到5亿元,比2008年增加了1.5亿元,增长了39%,占了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的9%,是历年来投入最多的一年。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企业实施科技研发、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资金投入紧紧围绕“三保进”要求来组织实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而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为更好地发挥产业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财政部门提出了整合专项资金使用新措施,把原来30多项扶持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归并设置为八大类,即:促进自主创新发展专项、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专项、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专项、吸引高端人才专项、实施公交惠民政策专项和招商引资奖励专项,通过握拢拳头重点出击,必将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四)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带动信贷资本投入。自2005年起,珠海市建立了财政、银行、担保机构和企业“四位一体”共同参与的公共融资服务平台,由政府搭台协助民营企业融资贷款。2008年市财政拨付3000万元融资风险准备和贴息资金,累计撬动银行资本4.7亿元借贷给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财政资金有效放大17倍。2009年市财政预算安排融资风险准备和贴息专项资金6000万元,带动10多亿元信贷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小企业“融资难”得到缓解。
(五)鼓励外贸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为鼓励外贸企业增加出口,稳定出口形势,市政府决定对自2008年11月到2009年12月底止企业出口增量部分按照1美元给予0.02元人民币的奖励;同时对购买出口信用保险的费用给予30%的补贴。在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也鼓励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对企业参加国内专业展会、发布宣传广告、制作宣传推介材料、参加竞投标等活动给予一定额度的经费资助。
(六)运用财政补贴,扩大居民消费。主要措施包括:对居民“卖旧房买新房”实行定额补贴措施,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贯彻执行中央家电下乡政策,多渠道改善消费环境,刺激扩大内需。
从长远看,为更好地促进重大项目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珠海市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整合资源集中财力办大事;着力构建激励型财政体制改革,增强财政调控经济能力;探索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新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化危为机,保增长成效显著
在国家“保增长、扩内需”宏观政策的指引下,珠海市财政部门认真贯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做大做优财政收入蛋糕上下功夫,在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上做文章,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稳步推进财政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市GDP增长9%,有效抑制了经济下滑势头。财政收入实现平稳增长, 2008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达到92.3亿元,同比增长21.8%,圆满完成全年预算任务。特别是2009年,全市紧紧抓住《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珠海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定位和横琴开发的重要机遇,以“交通、产业、城市”三大格局建设为重心,以总投资3000多亿元的“十大重点建设工程”为抓手,全市上下掀起了大抓项目、大干快上的建设热潮。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的情况下,珠海取得了三个“一”的突破:GDP总量首破一千亿元,人均GDP首破一万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破一百亿元。珠海综合经济实力实现了新跨越。民生支出得到有效保障,2008年、2009全市用于教育、文化体育和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农林水事务等六项民生方面的支出分别达到42亿元和50.5亿元,同比增长24.5%和20%,大大高于同期一般预算收入和支出的增幅,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有力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0年0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