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常平镇居民均等化水平日渐提高
08年,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全球经济,给常平镇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外需萎缩,经济急速下滑。三驾马车中,出口受制,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无疑于必须拉动投资和扩大消费。民生所盼,国运所系。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才能有效拉动内需;学有所教,才能为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人才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两年来,常平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公平共享,以具体行动将保民生和保增长统筹考虑、两手一并抓、两手都要硬。
一、坚信教育公平,读者有其位。
教育公平是一切社会公平的前提。实现教育公平,关键是要让适龄儿童上得了学、上得起学和上得好学。一是增加教育资源供给,让更多的人能够上得了学。08年到目前,常平镇共投入1657万元扩建常平中学、振兴中学、实验小学及四小等学校。二是平均每年投入近2亿元实现户籍学生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并于09年开始免除公办学校非户籍学生书杂费和借读费,惠及6113名非户籍生。同时,健全助学体系,以助学金形式保障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户家庭子女读书,在市补助标准上,增加小学生和初中生每人每年800元和900元的补助,高中生(含职校)和大学生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2000元和5000元,让家庭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学,惠及241人。三是支持教育质量提高,将16间村办小学合并为8间,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办学水平,让学生能够上得好学。
二、坚信分配公平,弱者有其助。
一是实现病有所医。建立城乡一体化医保体系,实现农医保A、B档并轨,不断提高农民医保待遇;投入3619万元,建立了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实现为参保人提供价廉质优的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及免费孕期健康检查。
二是实现老有所养。镇村两级2009年-2014年,合共安排投入1.26亿元建立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体系,实现农保与职保并轨,全面提高农民保障水平。落实对80周岁以上老人平均每月100-300元不等的标准发放高龄津贴,惠及1756人以上。
三是实现贫有所助。08-09年,合共发放1457万元,用于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抚恤、节日慰问、临时生活补贴等,并将五保对象的供养标准从每人每月的550元提高到600元,将低保户每月的补助标准统一提高到400元,受惠人数达316户841人,保障率达100%。将本镇户籍参保人的失业保险待遇从每人每月616元提高到每人每月708元。投入800万元,保障全镇736名残疾人康复就业。此外,努力解决常平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问题,在市、镇两级对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发放租赁住房补贴的基础上,镇本级财政增加对经济适用房供应对象发放租赁住房补贴,合共惠及58户。
三、坚信就业公平,勤者有其业。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影响不断加深,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的形势,常平镇严格贯彻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认真做好农民工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实施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再就业等一系列工作。具体包括:
一是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到生产性或服务业企业(镇属企业除外)就业,在市镇两级分别对中专、大专、本科毕业生每人每年发放2400元、4800元、6000元企业岗位津贴的基础上,镇本级连续两年以每人每年1000元的的标准增发企业岗位津贴。二是发挥政府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工就业的作用,重点投入水利防灾减灾工程、路网建设工程等政府公共投资项目,切实带动广大农民工就业。三是加大就业援助,重点帮扶就业困难人群、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就业。四是完善《常平镇再就业补贴办法》,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并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和转型摩的司机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鼓励实现再就业。五是落实税费减免、小额贷款、职业培训补贴、创业培训等财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四、坚信发展公平,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常平镇有32个村(居)委会,镇与村、村与村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发展水平差异,可以说,只有镇村、村村协调并进,常平镇经济才能得以长效发展。近年来,常平镇率先对农村机构进行整合,设立农村城市管理事务“四大办公室”;建立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对欠发达村直接补助;比例分担农村防灾减灾、路网建设、供水管道改造工程建设资金。城乡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
民生凝聚民心,民生牵动政情。下来,尽管经济形势仍然风云变幻,但我们将仍然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做好各项民生工作,努力实现全镇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0年06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