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市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力度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自省人民政府《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粤府〔2009〕153号)印发以来,云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结合粤财办〔2009〕66号文要求,制定了相关配套措施和实施方案,积极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力度,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一、大力推进公共教育均等化。一是稳步推进义务阶段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受惠学生397706人。对23082名困难学生进行生活费补助。确保流动人口子女100%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快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制定了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实施方案。二是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建学校17所,扩大校舍面积13万平方米,增加学位12029个。全市招生(含中职送生)同比增长34.1%;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8.8%。三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2009年民办学校在校生人数同比增长42%。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代转公”,首批完成126名,第二批“代转公”工作正在推进。教师绩效工资得到落实,实现了“两相当”。
二、大力推进公共卫生均等化。一是加快中心卫生院、国家县级重点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力度,已完成建设20850平方米。二是着力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制定了《云浮市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近期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三是继续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开展35-59岁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试点;全面铺开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县级以上医院筛查率为79.05%,镇卫生院筛查率为49.47%;积极推进改厕工作,完成改厕36000户。
三、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体育均等化。一是全市20户以上已通电但未通广播电视的盲点村已实现了“村村通”。二是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市级文化信息支中心已建成运作,县级支中心已完成并投入使用。三是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2009年农村电影放映3260场。四是继续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建成农家书屋193家。五是县以上城镇“十分钟文化圈”已基本建成。全市城区均设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广场。六是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延伸覆盖至农村与社区。建设了91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市847个行政村中649个建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
四、大力推进公共交通均等化。一是推进农村客运建设。2009年新增开通农村客运行政村63个。全市966个行政村(含居委会)中有872个行政村已开通客运班车,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到90.3%。二是积极配合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广梧高速公路河口至平台段将于今年6月份建成通车。三是加快建设建制村之间相连接的公路、通500人以上的自然村公路以及延伸学校、养老院、农田示范区、生产园区、生态观光园、畜牧养殖地等人流、物流较多等地点的农村公路。
五、大力推进生活保障均等化。一是全面推进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建立市、县(市、区)责任分担机制。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在原基础上每年递增1%。二是实施农民工“平安计划”,全面将老工伤人员待遇纳入工伤保险基金保障范围。三是加快新农保试点工作步伐,选择了新兴县开展试点。四是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把农村低保标准从104元提高到125元。全市低保救助和五保供养水平增幅均超过当地城乡收入的增长幅度。五是逐步提高五保供养对象和城市“三无”人员的保障标准。把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当地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对城市“三无”人员按标准补助同时,每月再增发20元补助金。
六、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均等化。一是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2009年落实廉租住房保障资金2048万元,落实保障住房建设用地1.546公顷。全市新增廉租住房488套、面积2.881万平方米;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家庭545户。新增经济适用住房40套、面积0.36万平方米。二是积极推进政策性农房保险。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房保险,惠及全市61万户农村居民。全市已有2503户受灾农户得到及时赔付,赔付金额427.45万元。
七、大力推进就业保障均等化。一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在云安县开展村劳动保障工作站试点工作。二是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创业扶持政策。三是定期举办免费现场招聘会。每年举办招聘岗位500个以上的大型综合性招聘会50场,举办镇(街)企招聘会100场。四是鼓励企业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五是组织农村劳动力向珠三角地区转移就业。2009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2067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225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638人;全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1203人,组织技能等级培训35213人,培训后转移就业31447人,培训后转移就业率达89%。
八、大力推进医疗保障均等化。一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新农合参合率达99.8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二是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到每人每年120元。三是按照“一村一站”要求,建立了829个农村卫生站,完成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450间。四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个,建立起居民健康档案2.5万份,并开展了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随访管理工作。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0年0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