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加大治污减排投入打造“绿色经济”
近几年来,南海区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新道路,加大了财政对结构减排、优化产业结构和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走出了一条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治污减排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路子。2007年以来,南海区在环境治理方面投入的资金就超过了100亿元。
一、基本做法
(一)激励与约束并重,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南海区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上,按照环保标准和指标要求,既通过行政手段限期关停,又通过物质奖励、政策引导等经济手段,鼓励企业主动关停,形成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激励与约束并重、引导和推动同步的良好局面。
一是实施“环保贡献奖”。出台节能减排专项奖励方案,2007-2009年区级安排1.3亿元专项奖励资金,对按要求关停、提前关停的企业予以奖励。此外,各镇(街)也根据实际,相继出台关停奖励办法,鼓励企业提前关停,提高污染企业退出的主动性,化解企业退出过程中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据统计,仅2008年,区镇两级用于节能减排治污的专项奖励资金就达1.6亿元。
二是实施“转型转产奖”。2009年,南海区出台了扶持和促进节能减排项目加快转型转产的奖励优惠意见,在土地使用权确权及出让、项目引进、转型转产投资等方面进行奖励。如属节能减排项目建设用地的使用权确权费、出让地价款全额返还镇(街),并给予土地权属人适当奖励;对转型转产项目引荐主体按项目实际投入固定资产额享受区级一次性引荐奖励;用于转型转产的融资资金可申请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项资金担保借款,享受相关的贴息补助等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区级用于转型转产方面奖励资金已超1.3亿元,较好地扶持和促进了节能减排项目加快转型转产,以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杠杆助推了企业转型升级。
(二)落实绿色经济政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南海区在加强环境治理的同时,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和产业集群基金,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和财政专项补贴,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高增长行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都市型经济,促进了产业优化配置和转型升级。
一是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对陶瓷、有色、纺织、玻璃等传统产业,南海区实施整治改造中提升的办法,以建设集约生产、循环经济的纺织产业基地为突破口,在全国纺织产业升级示范区西樵镇深入推广“三统一”(统一供汽、统一供水、统一治污)模式,通过集中治污、循环生产,使传统产业获得了新生。同时,实施扶持300家优秀企业发展的“雄鹰计划”,对保留的建陶、玻璃等符合条件的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加快了一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大幅度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科技水平,帮助企业向品牌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据统计,3年来南海用于扶持企业发展的区级资金达1.7亿元。此外,南海区还对传统产业实施异地转移扩产的政策,2008-2009年共落实“双转移”财政扶持资金1.2亿元,促使100多家陶瓷、有色金属、纺织等企业外迁,外迁产值近100亿元。
二是大力扶持新兴制造业发展。近几年,南海区通过落实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财政手段,紧紧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积极引进液晶显示、汽车配件、智能家电、电子信息等高新产业龙头企业,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聚集。2007-2009年,南海区级已落实招商引资方面的经费1.2亿元,引进本田变速箱、旭硝子等近100家规模以上汽配企业,形成了在华南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汽配市场,同时引进投资总额达10.5亿美元的奇美电子,带动中显科技、菱展光电等10多家配套项目和相关机构进驻,推动了广东液晶电视产业专区向国家液晶电视集成制造产业基地迈进。
三是着力发展都市型产业。南海区拟投入资金近1000亿元,通过“三旧”改造整合土地资源,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建设都市型产业载体。截至目前,累计已认定改造项目587项,土地面积约3.6万亩,已完成改造项目59项,累计2794亩土地,完成了35个示范村居总体规划,建成农民公寓68万平方米,使原有作坊式企业和低端产业不得不退出市场,促进了城市布局优化和发展转型。与此同时,重点支持以广东金融高新区为龙头的金融服务业发展,2007-2009年先后投入约20亿元完善配套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迄今已引进了友邦保险、中国人保等10多家国内外金融机构,其中首期入驻的友邦保险、中国人保等项目已破土动工,建成后将带动10万名就业人员,成为辐射亚太地区的现代金融产业后援服务基地。
(三)强化企业责任,实施源头治污
在强化政府监管责任的同时,南海充分运用财政手段,突出企业的主体责任,促使企业自觉履行环保责任,切实做好源头治污工作。一是在全区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提供技术改造资金扶持,将末端治理变成源头防治。二是投入1005万元,在61家重点企业建立完善在线监控系统,加强对重点企业的实时监控。三是建立环保信用评价体系。定期评价各企业的环境行为信用状况,实行“绿色信贷”机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重污染产业的发展。
二、具体成效
经过3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南海已切实走出了一条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道路,取得了环境优化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一是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在推进环保治理的过程中,南海区的经济实现了好中加快的良性发展。传统产业得到优化提升,新兴产业比重逐渐增大,全区的产业呈现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两高两低”形态,形成了以液晶显示、汽车配件、电子信息、绿色照明为主导的高新产业集群。2009年,汽车配件、电子信息产值均超百亿元,税收总额近10亿元,都市型产业在培育集聚中崛起,产业基地吸引了30亿元优质资本和200多家科技企业。在产业强劲增长的带动下,3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13.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7%。
二是环境质量日益改善。产业结构的优化扭转了南海以往GDP与污染物排放量、能耗同步增长的趋势。2007年以来,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了44%,化学需氧量下降了18%,万元GDP能耗降低了32%。通过环境治理和改善,南海区成为广佛地区的“优质生活之城”,2007年,南海区的商品房住宅销售面积占佛山地区商品住宅销售量的37.3%,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日益享受到社会和谐带来的安宁。
三是区域价值有效提升。产业转型、环境再造加速推进了城市功能转型,大量土地得以盘活和重新规划城市布局,“绿色南海”、“生态南海”雏形渐显,区域价值得到了有效提升,城市竞争力大大增强。据统计,南海区近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067.5亿元,年均增长19.9%,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占投资问题的53.5%,大批“绿色经济企业”争相落户南海,仅金融高新区的投资企业年度项目投资累计约10亿元。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0年0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