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广东财政新闻联播

广州市黄埔区多措并举全力开拓财源

  今年以来,受政策性减收及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冲击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黄埔区财政收入形势异常严峻,1-9月区一般预算收入66,336万元,同比减收1,930万元,下降2.83%,比序时进度慢6.17个百分点,累计一般预算收入连续9个月负增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及增速在全市倒数第一。为应对当前财政税收严峻形势,黄埔区把开源增收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化危为机,全力保增长。

  一、加强收入征管,提高收入质量

  实行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齐抓、主体税种和小税种并管,确保应收尽收。一是加强汽车、石化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监控,大力清理陈欠,力促主体税种持续稳定健康增长。二是进一步健全“以证控税”、委托代征代缴机制,规范契税减免程序,严把二级市场评估价格审查关,确保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小税种足额入库。三是充分利用国库集中支付和会计集中核算平台,实行“单位开票、以票管收、银行代收,实时入库、集中核算”,单位所有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直接缴存国库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严防私设“小金库”和税费“跑冒滴漏”,堵塞征管漏洞。四是建立非税收入征管奖惩机制,合理利用行政事业单位资源,抓好教育和文体场馆对外开放收入、捐资助学收入等,积极挖掘增收潜力。理顺区、街道征收关系,探索建立调动街道一级工作积极性的财政体制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各级部门抓收创收主动性。

  二、强化财源监控,完善预警体系

  一是抓税源。分产业、企业建立税收运行监测点,强化对苗头性、趋势性问题的研判。密切关注成品油消费税改革动向,深入分析全口径税收与一般预算收入倒挂现象,走访重点企业开展专项调研,研究制约留区税收持续稳定增长的因素,制定应对预案。同时,将问题向财政部反映,请求尽快调整税费收入入库问题,降低新政对地区的不利影响。二是抓网络。坚持财税联席分析会议制度,定期与区国、地税部门及区经济口部门沟通联系,加强税源分析和信息共享。将协税护税工作目标分解到区内各部门、各街道,建立信息互动平台,注重税法宣传、招商引资、重点建设工程等信息交流,形成上下呼应、相互配合的协税护税网络。

  三、帮扶企业解困,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加大对企业融资担保支持力度。从2009年起连续3年,区财政每年安排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增加到200万元,今年为13家企业的13个项目提供融资担保,涉及融资额达7770万元,目前已为5个项目解决贷款资金4100万元。二是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区科学技术经费中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经费的比例扩大到20%以上,投入2811万元对39项产学研项目进行扶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和企业获利、创税能力。三是加大对总部经济支持力度。安排200万元用于总部企业奖励,促进临港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物流业三大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提升区域竞争力。四是加大对企业上市奖励力度。对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一次性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和3万元奖励,鼓励企业通过上市融资扩大经营规模,做强品牌效应。五是加强企业服务工作。健全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及相关职能部门与重点企业“直通车”制度、贴身服务企业制度和定期分析研究企业发展问题制度,变注重抓企业项目签约落户为抓企业项目建设运营服务。对已签约项目,突出协调解决手续报批、落地建设和服务保障等,确保项目尽快动工;对有意向且符合我区产业调整规划的项目抢抓机遇,促其早日签约。

  四、调整产业机构,培育多元财源

  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四两拨千斤”效用,积极推进二三并举、三产优先的产业发展战略,逐步打破我区二三产业一高一低困局。

  一是全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成立国有全资公司—广州市润埔投资有限公司,通过采取“区、社区联合开发、两级分利”模式开发建设约1345亩将军山产业基地,积极参与、引导社区共同投资,构建利益共同体,建立利益风险共享共担机制,实现多方共赢。目前,润埔投资有限公司向将军山产业园所在的夏园、沙步两个社区借出资金4500万元,用于社区开展招拍挂将军山地块的工作。通过招拍挂形式保持土地所有权不变,仿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管理的方式,将土地按一定年限以返租方式直接流转开发,土地收益部分返还集体经济组织,有利于发展持续型集体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港口生产服务业发展功能相适应的多层次、多类型的临港生产性服务产业体系,增加税收和财政收入。

  二是全力扶持社区经济发展。区财政从2009年起3年内投入1600多万元,用于补贴转制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开发建设都市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符合区产业发展政策的标准厂房、商业楼宇;转制社区留用土地开发;立面改造项目、环境整治项目等,积极引导转制社区转变简单粗放的发展模式,加快淘汰低端落后生产能力,提高经济发展档次和水平。

  五、优化国资配置,提高国资收益

  一是挖掘、整合国资重点项目资源。将加快重点项目的盘活和升级改造放在首位,推进微轴厂周边地块开发;大沙购物城改建、检察院原办公楼复建;黄埔贸易广场、富都酒店、祥辉苑等招商引资项目取得实质性突破,增强国资公司“造血”功能,发挥国资在区商业发展和培育总部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二是狠抓物业经营管理。明确重大资产处置必须进入产权交易中心实行市场化运作,对物业管理实行公平公开招租,有效增加租金收入。积极理顺物业产权关系,梳理租赁合同,根据物业资源的特点和所处的地段,通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和论证,对物业功能进行优化配置和重新定位,清理租期长、租金低的物业,打造品牌商业物业。加大对大沙工业区、原供销社办公楼、丹水坑山庄、东诚工业区土地和物业等闲置或低效益资产盘活力度,提高物业经济效益。

  三是打造高绩效国资管理队伍。根据各国资公司经营性质制定考核指标,按年度签订《公有资产经营管理责任书》,企业领导者年薪收入分为底薪收入和风险收入两部分,底薪收入按企业规模、员工平均收入来确定,按月发放;风险收入与企业经营效益挂钩,通过资产保值增值率、利润、安全生产等指标来确定,按年度结算,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9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