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广东财政新闻联播

广东省农业综合开发创新机制
推进现代标准农田建设

  近年来,广东省农业综合开发按 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创造性地推进现代标准农田建设,2006-2008年,全 省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财政资金11.3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65 亿元,省级财政配套和专项投入5.59亿元,市县财政配套1.08亿元),扶持66个县(市、区)建成现代标准农田186.37万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投入机制,统筹资金办大事。一是统筹国家 农发资金,实行重点开发。2006-2008年累计安排项目249个,平均每个项目治理面积0.75万亩、财政投资430万元,国家开发县平均每个县投入2300万元。 二是 统筹同类资金,实行规模开发。加强与其他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整合,统筹安排、互通信息,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 统筹相关资金,实行区域开发。开展农业综合开发与相关支农资金整合试点,配套整合公路建设、水利堤围、小型农田水利等支农资金,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改善。 四是统筹省级专项资金,实行协调开发。在争取中 央财政加大投入的同时,2006年以来,省级财政每年安排省级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6000万元,主要用于10-20个非国家开发县建设高标准农田,协调推进开发战略。

  (二)创新立项机制,严格把好项目立项关。一是推行竞争分配。按照资源条件和工作 绩效各占40% 60%的综合因素法分配财政投资指标。同时,对重大项目实行公开竞标,2008年首次选择9个省级项目和4个省级示范区进行公开竞标,探索了改革资金分配的有效形式。 二是 严格立项条件。制定了土地治理项目竞争立项办法和项目评审标准,要求项目区必须具备综合开发基本条件,县级在乡镇之间组织竞争立项。 三是 强化专家评审。省级建立项目评审专家库,对申报的土地治理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组织室内评审,并按超过30%的比例进行实地考察。 四是 强化考核评比。制定了项目前期工作和规划设计考核细则,每年对各开发县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考核评分,实行奖优罚劣。

  (三)创新制度规范,实现规划设计标准化。编制了《广东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规划设计指南》,建立项目规划、设计、图纸绘制和概算等一整套技术规范,重点突出四个方面: 一是 突出综合开发。立项时明确项目区产业发展方向及其功能分区,按照产业要求明确相关技术指标。 二是 分清轻重缓急。根据主要制约因素,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工程布设。在投资标准偏低的情况下,统筹资金解决主要问题,确保整体受益。 三是 注意分类指导。在解决骨干工程后,按照不同地形条件,实施有针对性的工程安排。 四是 把握设计规范。坚持美观与实用相结合,坚固耐用与节约投资相结合,杜绝形象工程。

  (四)创新管理机制,建设项目工程样板区。一是早动手、早准备、早 开工。提早一年完成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提早开展施工设计和招标准备,国家资金下达后在1个月之内完成资金配套和拨付。近年来全省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当年完工率超过80%。 二是统一工程监理。制定了《广东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每个地 级市招标选定一家工程监理单位,对所属县的全部土地治理项目进行监理,实行监理标准、方法、程序、费用“四统一”;同时,县级聘请群众监督员组建监督小组配合专业监理。 三是规范宣传指引。编制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公示 和宣传指引手册》,在项目区实行公示和宣传工作“五个一”,即“建立一个宣传栏、竖立一个竣工公示牌、设置一批单项工程标识牌、张贴一套宣传挂图、制作一组宣传标语”。 四是 强化检查验收。省级每年开展2次以上的项目建设普查;项目竣工后按照程序及时组织单项工程验收,并进行跟踪评价。 五是 落实管护机制。项目管护做到移交手续、管护制度、管护职责、管护措施、管护人员、管护经费“六个落实”,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效益。

  二、主要成效

  (一)建成高标准农田样板区,促进了生产条件改善。2006年以来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286万亩,衬砌渠 道3280公里,修建机耕路2210公里,修建渠系建筑物2.1万座。项目区的水源工程、整体 灌排工程和机耕道路系统基本完善,生 产条件大为改善。雷州半岛项目区,通过改水治旱,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北运菜生产基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治理后灌溉或排涝时间不到原来的1/4,防灾抗灾能力明显增强。

  (二)建成现代特色产业核心区,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坚持综合开发的思路,围绕特色产业的发展组织工 程设计,配套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现代产业生产基地,避免了重工程、轻效益的问题。2006年以来,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新增蔬菜、水果、花卉、甜玉米等40多万亩;同时,在具备冬种条件的区域 ,围绕解决冬季灌溉问题重点规划建设,新增冬种示范基地38万多亩,两茬耕种变为了三茬、四茬,建成全国农业效益最为显著的项目区,为农民打造了增收的“第三个季节”。

  (三)建成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区,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在项目区配套实施科技推广和农机化,建立了以项 目区为纽带,省、市、县三级结合的示范推广体系。2006年以来,累计示范推广优新品种 7 6个,先进适用技术68项,示范面积48.43万亩,完成技术培训17.65万人次,新增机耕面积39万亩,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普遍建成当地农业科技的样板区。

  (四)建成农村生态文明示范区,促进了农村和谐发展。农 业综合开发坚持与各地农村环境治理、发展生态文明等相结合,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积极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开发机制,有效地化解了农村争水、争地等矛盾纠纷。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9年06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