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财有规 加快完善公共财政支出管理体制
公共财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政策手段和体制条件,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是财政服务于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长远目标。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改革是公共财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以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益为目标,使推动科学发展的各项政策资金重点更突出、效果更明显、落实更有力,为加快科学发展畅通政策渠道、提供制度保障。随着广东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同时财政政策进一步转向积极,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显得愈为重要。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广东省财政厅坚持用财有规,把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破除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以改革激发公共财政体制的活力,以改革规范财政支出的管理,以改革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的效率,加快完善公共财政支出管理体制,为广东省有效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促进部门依法行政、推动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统一,突出改革有序性。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近年来广东省已初步搭建了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框架,加速向公共财政转型。2008年广东省改革逐步转入框架完善阶段,抓住经济危机中的变革机遇,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同时处理好目标与过程的关系,把改革的过程落实到逐步建立科学管理制度、规范运作程序、严格监督体系、运用先进管理手段的具体工作中去,制定实施改革的长期规划,结合财政管理实际稳步推进。
二是,坚持重点推进与系统配套相一致,突出改革系统性。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项改革相互联系,必须综合配套进行。近年来我省财政改革之所以能走在全国前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注重改革的系统配套和相互支撑,在积极推进中央统一部署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四项改革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广东特色的财政改革,包括绩效评价、财政监督、财务核算集中监管、资产管理、公务员收入分配改革、实时在线预算监管等,推动改革从单兵突进转向整体推进、相互促进,从强调管理转向管理、监督、绩效并重,形成了改革措施整体推进、相互促进、不断取得突破的局面。
三是,坚持注重公平与优化效率相兼顾,突出改革科学性。财政改革突出体现了财政二次分配注重公平的职能,把公平、公开、规范的原则贯彻到财政资金使用的全过程,促进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同时支出更加安全、准确、高效。2008年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大胆创新财政管理方式,在财政分配领域探索引入一次分配竞争原则,开展了竞争性财政分配机制改革试点,优化了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强了各地、各部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的积极性和紧迫感,走出了一条财政分配的新路。
四是,坚持利益调整与协调服务相促进,突出改革协调性。由于改革的过程也是利益格局调整的过程,在改革初期,利益、优势还未显示,机制尚未形成,改革阻力与困难不可避免。我们在改革过程中,注重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坚定改革的信念,又注重协调与服务。一方面,对利益相关方做好沟通服务工作,把主动服务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获取有关部门的理解、信任与支持;另一方面,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赢得社会各界的肯定与支持,形成推动改革的强大动力。通过周密的筹备、周到的服务、周全的配套措施,最终使改革成为各方支持、共同推进的结果。
目前,广东省已基本建立涵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以及问效全过程、较为完整的支出管理体系,创造性地构建了以预算管理、资金分配、资金支付、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监督问责、结果反馈七个环节为节点的循环动态管理模式,广东省财政支出管理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预算管理环节,注重增强绩效性、科学性和透明度。结合项目绩效评价,将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部门预算项目安排的重要依据;积极探索政府资产预算管理模式,在部门预算中引入资产预算审批管理;强化人大对预算的监督,建立财政与人大联网的实时在线监督系统,提高预算透明度。在资金分配环节,注重增强公平性、公开性、规范性。建立标准化的人员经费分配机制,增强财政资金分配的公平性和公开性;建立项目预算编审机制,制定实施《广东省省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提高专项支出安排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在财政支持经济发展资金分配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成功完成第一、二批各15亿元产业转移扶持资金竞标工作,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和高度评价,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在资金支付环节,注重提高效率和准确性。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与预算指标管理系统的优化整合、开展省级财务核算集中监管改革、搭建全省财政支出管理电子平台,逐步构建了涵盖预算指标、资金支付、会计核算、部门决算、会计监管在内的闭环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使国库集中支付获得了先进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创新财政支出方式,更多地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融资担保、民办公助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在资产管理环节,注重增强管理机制的操作性。开展资产清理、清查,摸清家底;严把资产处置和配置关,稳步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加强存量富余办公用房调剂管理;加强资产使用及变动管理,规范行政事业资产收益收缴。在绩效评价环节,注重增强评价方式、方法的创新性。积极探索试行编制项目绩效预算,逐步推动绩效评价从事后评价向项目绩效预算编制“上游”环节延伸,探索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部门预算编制模式;开展第三方评价试点,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实施评价,探索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工作形式。在监督问责环节,注重增强系统性。建立内部循环监督系统,形成了按照资金流向、一个环节监督下一个环节的循环监督系统,实现财政监督工作动态化;依托财政监督和绩效评价,形成了财政对资金流向各环节的监督系统;探索建立了省级财政资金垂直跟踪监督工作系统,采取具体检查办法和抽样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的拨付、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在结果反馈环节,注重增强强制性、法定性。充分运用普查结果,对预算单位提出的增量资产计划进行专项审批;逐步建立起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把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对绩效差劣的项目视情况暂停、撤消或减少专项资金,并供人大、审计、监察、人事等有关部门参考。
在以上七个封闭环节以外,省财政还单独构建了应急调控环节,作为支出管理体系的有效补充。2008年通过应对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成功实践,进一步健全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灾害救助、预备调剂等多重防线的财政预算应急保障机制,完善了部门协调的抗灾资金统一调配监管机制,财政应急调控能力显著增强。通过以上八个环节,广东省初步构建了绩效优先、约束有力、规范透明的支出管理体制,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9年03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