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广东财政新闻联播

惠州市突出民生不断提高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惠州市财政部门坚持以人为本,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为保障重点,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一、紧扣一个重点,抓住两个突破口,解决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一是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力争每年民生投入的增长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长2-3个百分点,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2008年,预算安排解决民生问题资金84,688万元,比上年增加30,233万元,增长55.5%。二是以提高教师待遇和计生工作水平为突破口,扩大公共财政民生保障覆盖面。按照惠州市第九次党代会二次会议提出的“不断提高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力争做到同城教师与公务员收入基本持平、农村教师与城镇教师收入基本持平”的要求,投入1,500万元,提高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同时,采取五项措施,预算投入5,000多万元,引导群众转变计生观念,包括提高独生子女和农村纯二女户节育奖励标准,从每人每月60元提高到100元;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实施扶助政策;实行对符合计生政策的孕妇免费住院分娩;开展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奖励政策试点工作,以后逐步铺开;实行免费婚检等。 

  二、加大财政倾斜力度,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一是建立对山区县的转移支付激励机制,用评比考核和挂钩奖罚等办法,促进山区县经济发展。二是探索建立资源补偿机制,确保重点生态区域基本保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支持做大县域经济。一方面,用好省补助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试行由县(区)通过招投标争取专项资金;另一方面,用好科技发展资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专项资金,发展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同时,提高贷款贴息资金,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八大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四是建立激励型乡镇财政管理体制,通过“确定基数,挂钩奖励,鼓励先进”的财政综合考评激励机制,强化乡镇发展经济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机制。 

  三、推进五大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的要求,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2008年预算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40,230万元,比上年增加22,225万元,增长123.4%。其中,预算内投入24,630万元,占2008年市本级新增财力的72%。二是推进创新型惠州建设。认真落实促进科技进步的财政政策和实施创名牌产品战略,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008年,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园区的支持力度,市财政安排的工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创历史新高。同时,专项安排资金2.3亿元,支持TCL集团技术创新,提升其竞争力。三是推进平安惠州建设。加大社会治安维稳综治投入,2008年预算投入50,741万元用于平安惠州建设,比上年增加7,841万元,增长18.3%。提高城区公安经费保障力度,按人均3.8万元的标准追加安排公用经费,新增市级财政支出3,300多万元。四是推进绿色生态惠州建设。2008年预算安排5,405万元,比上年增加83O万元,促进节能降耗减排工作,扎实推进绿色生态惠州建设。同时,支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五是推进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2008年预算内外统筹安排创建文明城市专项资金16,426万元,比上年增加13,492万元,增长4.6倍。重点投入科技馆、博物馆以及教育领域的硬件设施建设,着力打造惠州新形象,提升城市的文明水平。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8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