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财政以科学管理为钥 解过紧日子常态化之题
甘肃财政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精细管理为抓手,以盘活资产为突破,积极探索符合省情财情实际的科学管理新路径,推动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常态化。
一、制度先行,下好过紧日子“先手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过紧日子的各项要求,报请省政府印发甘肃省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实施方案,聚焦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提出了更细、更实、更硬的举措。强化专项资金管理。全面梳理现行支出政策,同步清退低效支出项目,整合归并方向相同的项目资金。制定省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专项资金全链条管理。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制定或修订各领域资金管理办法94项。严格公务活动审批。紧盯规范节会论坛活动管理,出台《甘肃省节庆活动审批备案程序》《甘肃省论坛活动审批备案程序》等制度规定,明确活动管理权限,规范审批流程,强化制度约束和流程管控,有效遏制随意办会、铺张浪费等现象。加强编外人员管理。强化编办、人社、财政多部门联动,研究探索编外人员招聘考核清退机制,着力破解财政供养负担重、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等难题。建立健全评估机制。从制度导向、执行机制、监督机制、绩效机制等四个维度建立过紧日子评估指标,采取部门自评、财政复评的方式,选取10个部门开展过紧日子情况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堵塞管理漏洞。
二、精打细算,拧紧财政资金“安全阀”。坚持能省则省、勤俭节约办一切事业。严把项目关口。加强项目审核把关,建设类、维修改造类项目按规定履行审批程序,未经批准的一律不予安排。严格开展项目事前绩效评估和预算评审,坚决遏制预算申报高估冒算、搭车建设等问题。2025年,开展38个省级项目评审,资金审减率达到32.04%。优化支出结构。坚持“有多少汤泡多少馍”,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压一般、保重点,切实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花在紧要处。2025年,省级“三公”经费、办公设备购置、培训费、会议费等一般性预算支出下降8.7%。规范预算调剂。制定《甘肃省省级预算调剂操作规程》,区分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两大类,细化16种预算调剂情形,进一步厘清界限、规范程序、扎牢“口子”。强化执行监督。建立全省“三公”经费执行情况月度统计制度,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实时监控预算执行进度,对不合理支出及时预警,切实拧紧制度螺栓。严控运行成本。坚持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融入机关工作日常,从细微末节处入手,多措并举推进机关运行降本增效。如,甘肃省财政厅主动研究国家用电政策,响应国家电网市场化改革进入直购电模式,推进机关用电进入电力交易市场,平均每度电价格较去年减少0.118元,切实节省了机关运行成本。
三、盘活存量,探索资产增效“新路径”。过紧日子不仅要“节流”,更要善于“开源”。甘肃省财政厅紧盯国有资产这个大块头,在盘活存量上持续用力,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开辟新路径,创新搭建全省统一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调剂共享平台,让沉睡的资产“活起来”、低效的资产“用起来”,向内挖潜,释放效能。如,武威市民勤县西渠镇教学辅导站一处闲置的原教学楼及部分教职工宿舍,通过共享平台无偿划拨调剂给兰州大学,用于建设甘肃省沙尘暴野外观测研究站项目。这一成功案例,不仅满足了高校科研的迫切需求,支持了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更避免了重复投资和新建楼堂馆所,实现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跨部门、跨级次、跨地区的优化配置,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效益最大化。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