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福建财政新闻联播

以人民为中心 久久为功办实事
——福建持续30年开展为民办实事综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的鲜明理论品格和重要实践要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所在。福建省委省政府传承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的深厚人民情怀,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做好为民办实事工作。从1991年至2020年30年间,一年不落办了603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事,其中十八大后的2013年至2020年8年间共实施了192项,总投入达到2498亿元。在这一工作的持续推动下,福建省居民健康状况、生态环境指数、教育事业发展等指标居全国前列,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一、务实求真,扎实每年办一批实事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办实事。从1991年起,福建省委省政府就明确提出,要从实际出发,发挥各方力量,扎实办几件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急需解决的实事。上世纪九十年代,群众生活水平还十分有限,衣食住行问题依然突出,这个时期,省委省政府办实事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条件改善方面。如抓好城市副食品基地建设、解决群众用水用电困难、整顿农村电价减轻农民负担等。到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办实事重点表现为兼顾基本生活保障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上,如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实施水利“六千”工程等。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巩固提高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务的综合提升成为主基调,如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全面加强各阶段教育投入等。

  (二)持续扩大办实事项目规模。福建省委省政府办实事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做超出财力、能力的事,更不做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搞花架子,扎实稳妥扩大项目和资金规模。项目数从办实事第一年的15项一直保持了11年,在巩固调整后,从2007年起,项目数上升至20项以上,并持续保持在这一水平之上。与此同时,资金投入规模也不断提高,从开始的几个亿到几十亿,进而突破百亿、数百亿。特别是十八大后,项目与资金均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从2013年至2020年的8年间,项目数从每年21项稳步增长到28项,资金规模也从每年228.77亿元增长到415.53亿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合计投入达1145.14亿元。

  (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落地,极大解决了困扰人民群众的难事愁事,通过这些具体项目的落实,人民群众深刻感受到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省受益学生平均每年达到100万人;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通过两年努力,基本消除全省当时现有农村中小学108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持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使全省农业人口得到更结实的医疗防护网;实施年百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使最基层的卫生院实现了“三有”目标(有符合标准的业务用房、有适用的常规设备、有合格的卫技人员)……伴随这一系列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落实,党和政府的形象

  二、精益求精,坚持把“小事”办实办好

  (一)认真组织谋划。每一年的为民办实事项目都是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下进行的,由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文件,明确项目内容、完成标准、资金安排、主协办单位,并实行月报制度,及时反馈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全程抓。如餐桌上的事,当年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同志对百姓餐桌非常关心。有人问,一般说领导都抓大放小,但您为什么会从一张小小的餐桌开始呢?他回答,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的餐桌可不是小问题。他强调不但要让百姓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要求大力发展副食品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加大对养猪、养鸡、养鸭、蔬菜种植的投入,保障市场供应。在一次全省会议上,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动情地说,群众所关心的,就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人民所需要的,就是政府的使命。正是这样的指导思想,办实事项目被不折不扣抓细抓实。

  (二)强化督促落实。在落实为民办实事工作过程中,福建省委省政府把作决策、抓督查、保落实一体部署、一体推进,提出了“为民五在”(在行政理念中坚持为民、在依法行政中保障为民、在转变职能中突出为民、在有效运作中落实为民、在勤政廉政中强化为民),并逐步形成完善了以“三四八”为统领的贯彻落实机制,强调在时间维度上,要抓好“年初研究部署、年中协调推进、年底总结提升”三个具体阶段,在工作链条上,要突出“全面学习领会、深化细化举措、扎实贯彻执行、检验落实成效”四个重点,在工作进程上,要抓好“严格对标对表、夯实主官主责、精细分解分工、强化盯办推进、确保落细落实、接受干群监督、加强激励奖惩、推进持续深化”八个环节,形成贯彻落实的完整工作闭环。在这一机制的推动下,福建各级各部门通力配合、狠抓落实,一项项实事扎扎实实落地。据统计,30年来,办实事项目无论是资金下达,还是项目建设均超序时进度,并实现当年提前完成目标任务。

  (三)建立保障机制。在扎实推进项目建设落实的同时,福建省委省政府重视办实事的可持续发展,明确每一个项目建成后的保障主体、检查机制,以及相应的财政保障机制,如在落实“保护利用城乡历史文化”项目后,明确其保护利用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并要求建立和完善定期检查和跟踪监测机制,确保做到实事办好办长久。与此同时,在确保办实事基本标准落实的基础上,注重为各地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工作留出足够空间和余地。

  三、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坚定干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路走对了就坚定走下去,事找准了就一件件抓落实。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抓的一项实事之一,这项从2000年纳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项目,前后实施了12年。这期间,各级党委政府换了许多届,但治理工作始终没有因换届而搁置。其中,南方水土流失最严重之一的长汀县,通过多年努力,全县146.2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基本得到治理,森林覆盖率超过80.3%,昔日“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状况,已经被绿满山、果飘香所取代。在“功成不必在我”工作韧劲推动下,一件件一批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就呈现在百姓眼前。

  (二)实事求是分批干。在做好精心测算的基础上,对当年能做到的事坚决完成,一时完不成需要持续落实的,就实事求是分批分步实施。“造福工程”是跨度最长的为民办实事事项,这项最早由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实施的困难群众搬迁工作,其称谓源于闽东一户搬迁人家门口对联“造就一方新天地,福到人家感党恩”,与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不谋而合得来的。从1994年起,这项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工程,就成为每年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事项,并一直持续实施到2020年。在整整27年的时间里,福建省共投入财政资金近50亿元,累计整体搬迁7300多个自然村,支持建设了3400多个集中安置点,涉及困难群众172万多人,这其中就包括了远近闻名的“连家船民”。

  (三)久久为功终成效。通过扎扎实实一任接着一任干,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取得显著成效。根据梳理统计,全部办实事项目基本可分为四大类,即:基本生活保障类、基本社会服务类、就业生产发展类、环境改善治理类,这些实事有效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事。2004年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将全省70.6万农村贫困人员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2008年组织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到三年后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四、培根固本,巩固并形成长效机制

  (一)巩固民生稳定投入机制。建立起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财政投入体系,包括每年实施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均成为财政优先安排、优先保障的重点。全省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已连续8年保持在七成以上。

  (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机制。加快建立健全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体系全面转向乡村振兴,用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各项工作,接续支持发展产业、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等。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分层分类做好帮扶救助,实现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

  (三)巩固预算项目筛选机制。按照急需先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突出保基本、办实事、兜底线,紧扣民生补短板领域,集中财力办大事,优先选择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实施的重大民生事项,着重解决群众关注度高、社会覆盖面广、民生关联度大的问题,着力做好民生“七有”工作。

  (四)巩固补助标准增长机制。不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贫困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加大对兜底保障户在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扶持力度,减少在产业、就业、金融等经济活动领域的支持,提升政策支出效率。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

  (五)巩固项目后续运维机制。对每项办实事项目任务都明确主办单位、协办单位及建成后的运营管理责任单位,建立相应的后续管理保障机制,强化项目建成后的运维和保障服务,确保惠民实事项目建得成、能发挥作用,真正成为民心项目。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21年0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