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台商投资区强化“四轮”驱动
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前行
一、保基本,兜底线,基本工资财政托底。一是统筹谋划。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抓好顶层设计,编制台商投资区“十三五”卫生计生方式也发展规划及进一步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意见、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等文件。将台商区医院综合改革作为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阵地,加快推进创等达标工作,明确区医院2018年必须达到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标准、2020年力争达到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标准。二是加大投入。将区医院创建二甲医院医疗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区医院体检中心、康复中心、内镜中心)列入2017年为民办实事项目,总投资600万元;新病房大楼等配套设施建设,总投资880万元;信息化建设,总投资1650万元;医疗设备购置,总额达6000万元。三是工资托底。探索制定全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工资总量核定管理办法,为进一步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区医院在编人员基本工资由区财政托底,2017年到2020年,每年补助300万元;在区医院设立总会计师岗位,管好用好今后四年投入资金,确保资金使用合理合规。
二、聚合力,强龙头,深化紧密型“医联体”。一是团队进驻。建立“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州市第一医院”医疗联合体,通过与市第一医院合作,引进管理人才,嫁接优质资源。由市第一医院选派具有高级职称和先进医院管理经验的优秀人员任区医院院长,选派医疗专家团队及医院管理团队全面参与医院运行管理及医疗服务,初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二是指导提升。通过市第一医院专业技术医疗团队到院开展专题讲座、现场技术指导、教学查房等,切实提高区医院门诊、住院、疑难急重症的诊治、护理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等,截止目前开展学术专题讲座18次,培训人员1200多人次。三是专家会诊。增设市第一医院专家门诊,开设泌尿外科、骨科、心内科等9个专科,截止9月底专家门诊接诊1000多人次;增设胃镜诊疗项目,共计检查约1550例;通过CT远程影像会诊的共有670人次,诊断阳性率达78%;开展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的分级诊疗及远程会诊协作,顺利完成远程会诊64例;通过卫生下乡就诊约3300人次。四是增设项目。新开设血液透析诊疗项目,由第一医院血透专家进驻,填补我区医疗机构在血液净化服务能力的空白,方便辖区尿毒症患者就医,同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2017年免除区医院透析患者治疗费用,区医院透析患者的治疗费用扣除医保后的自费部分由区财政包干,全年补助约30万元。今年已接诊肾衰竭尿毒症透析患者19人,透析962次。五是分级诊疗。逐步建立分级诊疗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开通区医院转诊市第一医院患者“绿色通道”,优先服务,今年来“双向转诊”55人次。
三、借外力,抓特色,组建跨区域专科联盟。一是精准对接个个击破。组建区医院与市第三医院、市中医院、市急救指挥中心专科联盟,依托市级医院、专业中心优势专科资源,精准对接,以特色专科技术力量为支撑,以专科协作为纽带,带动区医院精神卫生科、中医理疗科、急诊科等重点学科建设。二是多点执业突破瓶颈。区医院与泉州市急救指挥中心已签订合作共建急诊医学协作体协议,由市急救指挥中心定期选派业务骨干、管理人员到区医院开展院前急救专业培训,市急救指挥中心为区医院救助站提供车辆、急救设备、药械等,选派医护人员参与区医院急救站值班,区医院选派医护人员跟班学习。同时,市急救指挥中心定期派驻2名专家到区医院多点执业,缓解区医院急救专科人才短缺问题。三是视频问诊资源下沉。区医院借助专业系统平台,通过视频与市级医院专家团队建立连接,面对面问诊疑难病情,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引导群众有序就医,破解基层医疗条件和诊疗水平局限。
四、重统筹,建机制,探索区域医疗集团。一是建立区域服务中心。台商区医院已列入全省县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单位,将按照国家卫计委《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逐步完成区域消毒供应中心、心电诊断中心、临床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超声诊断),成为区域医疗技术服务平台,其中消毒供应中心、心电诊断中心将于2017年底完成建设。二是组建区域医疗集团。组织各医疗卫生单位主要领导赴安溪、三明参观学习医改工作经验。拟由区医院牵头,联合区域内4家乡镇卫生院,组建区域医疗集团,实行区镇一体化管理,即区医院副院长与各卫生院院长实行轮岗,每2年轮换一次岗位。三是统筹卫生技术人才。调整医疗卫生机构中高级职称职数比例,区医院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控制标准提高至20%,乡镇卫生院提高至18%。建立全区医疗卫生系统人员编制统筹调配机制,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统筹调度,统一管理,进一步激发人才流动力。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