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重庆财政新闻联播

重庆蝉联全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八连冠”

  2016年9月2日 来源:重庆市财政局办公室

  近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5年度全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评结果出炉,重庆再次被评为A等第1名,连续八年站上领奖台。此次考评获得国家绩效考评奖励资金3.6亿元。从2008年以来,该市已累计获得奖励资金6.53亿元,这是该市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绩效制度化管理的结果。

  胜在时间:不等、不拖、不延

  时间就是效益。为保障扶贫攻坚顺利开展,推动资金、项目计划尽早落地,重庆坚持早谋划、早筹措、早安排、早实施、早结算,建立起对接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一早二快”管理机制。“一早”是早期报备项目。重庆采取扶贫项目“头年申报,来年实施”的措施,区县项目报备率达100%,有效实现了“资金到位,项目对接到位”的无缝连接,确保了中央资金无障碍到“最后一公里”。“二快”是指下达时间快。只要中央资金下达,市级财政一般情况下都超国家规定的时间要求提前2个月下达到区县。配套到位快,为充分发挥政府在扶贫开发的主体和主导作用,重庆通过做大增量、盘活存量、提前调度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足配套、增总量,为各项扶贫攻坚政策的贯彻落实提供了财力支撑。原则上,只要中央资金下达,市级配套就到位。

  数据显示,2015年,中央下达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7亿元,重庆本级财政共安排专项扶贫资金21.4亿元,比“每年专项安排的市级财政配套扶贫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本市扶贫资金30%”的考核要求高84个百分点。

  胜在精准:把钱都用在刀刃上

  要实现精准扶贫,资金投向就必须精准。重庆按照资金投向瞄准重点贫困区域,瞄准突出贫困问题,瞄准重点扶贫对象,建立起“三精准”资金分配机制。

  精准到户机制。按照“扶真贫,真扶贫”原则,重庆实行扶贫项目规划到户、资金扶持到户、产业发展到户、素质提升到人、帮扶责任到人、档案建立到人的“六到户”工作法,精准将中央专项扶贫资金用于产业扶持、基础设施、扶贫搬迁、教育资助、大病救助等方面,让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中央关怀。据统计,2015年重庆市直接扶持到户的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4777万元,占中央资金的88.7%,比考核要求的70%高近19个百分点。

  精准重点攻坚机制。攻下武陵山、秦巴山两个连片特困地区和扶贫工作重点区县,扶贫脱贫才算啃掉“硬骨头”。基于此,重庆扶贫资金重点向这些区域倾斜。据统计,2015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占比达到97.9%。其中,用于片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区县的资金占中央资金的70.8%,用于片区外的重点县资金占27.1%。

  精准增量使用机制。扶贫力度加大,投入也在增加。为巩固两个片区的扶贫成果,重庆从2010年起,就明确了将中央每年新增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做全额投入。

  胜在创新:让钱发挥不同的“酵母”作用

  扶贫攻坚要取得新成效,不能用旧思维走老路子,首先在资金管理上就要有突破。

  一破分配量,启动市对区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一方面加增量,明确市级新增财力的75%以上用于区县和基层,重点向贫困区县倾斜,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量主要用于贫困区县,确保贫困区县人均财力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幅,增强贫困区县扶贫攻坚的财政保障能力。另一方面给奖励,市级财政采用“激励引导”方式,将城镇化变动率、贫困村、贫困人口减少,以及承接地接受转移人口等指标纳入转移支付因素法分配,成效好,得到的转移支付就多。

  二破小散细,建立起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整合机制。在市级层面,对目标接近、投向类同、管理相近的资金予以清单式、跨部门整合;对职业技能培训、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等资金实行一个部门牵头管理,统一政策标准、统一项目安排、统一资金拨付。在区县层面,加大市级资金切块力度,审批权下放,让区县原本“打酱油”的钱也可用来“买醋”,以利因地施策解决扶贫攻坚的急难问题。

  三破脱贫返,建立起财政扶贫资金提前调度和后期扶持机制。在攻坚期,围绕贫困区县、贫困村脱贫摘帽时序,实行“五年政策、三年到位”措施,跨年安排预算,提前调度资金,保障攻坚“弹药”充足,确保脱贫目标如期完成。同时,为有效解决“脱贫即断奶,脱贫又返贫”现象产生,在“摘帽”后续期,建立过渡期补偿机制。清理锁定原向贫困区县倾斜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20余项政策,不管是否“摘帽”,支持力度不减,扶持比例不变,并纳入转移支付体系;对专门用于贫困区县、贫困人口的12项政策,设置3年过渡期继续执行。同时,在3年扶贫攻坚期,市里新出台针对贫困户、贫困人口的政策,原则上贫困区县应承担部分全部由市级财政出资。

  四破增收难,创新财政扶贫资金到户利益联结机制。将贫困区县农业产业资金30%以上用于股权化改革,推广财政扶贫资金“参股入社、配股到户、按股分红、脱贫转股、滚动使用”等多种扶贫模式,帮助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以项目、资金、产权为纽带,引导贫困户以农房、土地、林地经营权等入股参与股份合作社,通过“保底分红”等政策,增加贫困户租金、股金和薪金收入。

  五破考核软,建立脱贫攻坚“双向”考核评价机制。将扶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脱贫销号贫困村数量,以及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纳入考核,凡未完成当年目标任务的,区县党政领导班子、党政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同时,考核结果捆绑使用,对相应的市级扶贫集团成员单位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对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执行政策打折扣、工作不落实,或搞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除执行“一票否决”外,并对相关负责人进行问责,确保扶贫工作上下齐心,真正把资金用在“刀刃”上。

  胜在成效:减贫率达57.4%

  扶贫成果要用数据说话,要老百姓点头认可。2015年,重庆有三项指标值得一提:

  第一项是贫困数量大幅减少。按照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家庭人均纯收入3000元的“越线”标准,经区县自查、市级检查、第三方抽查、满意度调查,当年共有95.3万贫困人口实现越线脱贫,减贫率达57.4%,较全国高43个百分点,现行标准下贫困发生率由7.1%下降到3%。

  第二项指标是短板补齐率高。2015年,重庆围绕贫困村“建八有、解八难”的建设标准,积极筹措资金,808个村实现整村脱贫、300户以上撤并村农村公路通达率达100%、整治山坪塘1.3万口,95.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以解决、改造农村危旧房5.5万户,10万贫困人口实现扶贫搬迁、改建维修村卫生室3.1万平方米……

  第三项指标是收入增长点高。“输血”质变“造血”功能逐步增强,是扶贫攻坚最有价值的成效。2015年,18个贫困区县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链产值年均增长10%,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32.9%。连片特困地区和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上年增长13.3%,高于全市增幅2.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8.9%的增幅4.4个百分点。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6年09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