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为民清廉展新风
——重庆市财政局细化中央八项规定和市委七条实施意见落实机制
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和市委七条实施意见出台以来,市财政局把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八项规定、七条实施意见作为一项严肃而重大的政治任务,作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具体抓手,深入学习,细化贯彻,掀起了求真务实的新浪潮、迎来了为民清廉的新气象,干部作风和机关政风、文风、会风在悄然转变。
改进调查研究,建立年度调研计划制度。决策和部署重要工作前须广泛调研论证,不调研不决策。每年初编制年度调研计划,局领导“带题”深入基层,明确“统筹安排调研活动、多到困难集中情况复杂地方、尽量集体乘车、区县陪同不超过2人、住定点政务接待宾馆、不接受土特产”等调研方式和纪律。今年初策划的预算绩效管理等15个课题正有序推进;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的“察民情、惠民生、转作风、促发展”主题调研活动,选取农村人畜饮水等20个问题以小见大、解剖“麻雀”,“公开财税扶持政策办理流程、调整创业扶持贷款风险补偿政策”等调研成果正在转化运用,该主题调研将上升为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
精简会议活动,每年安排一个大型会议。除全市财税工作会(套开财政工作会),原则上不安排大型会;能用文件、电话等形式解决问题的,不召开会议;内容相近、时间靠近、与会人员重叠的会议,合并套开或接续召开,尽可能开视频会,同时不再安排区县财政部门的同志在主会场参会。今年已整合会议10余个、取消5个,会议减少20%,视频会占比达25%。
精简文件简报,严控发文数量印制份数。法律法规已有明确规定的一律不制发文件;无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一律不发;会议讲话原则上印发提纲;非密级、非敏感公文一律网络传输,上行和平行、下行文原则上分别不超过3000字、5000字;信息类刊物《重庆财政简报》、《重庆财政信息》、《一周要情》、《每日财经》由纸质件改为电子档,停发《每周财经》。今年以来纸质文、下行和平行文分别减少35%、28%,印发简报下降36%。
改进新闻报道,着眼“从简从实接地气”。围绕重要政策、重点工作、重大改革,逐步改进报道的角度、内容和语言。将着力点放在政策解读上,走好政策“最后一公里”,解决政策“悬空”问题,如在《重庆日报》报道的“营改增将带给我们什么”等系列新闻,回应了各界对营改增的关切,此类新闻占报道总量的48%。将落脚处放在群众利益上,鲜活现场感,如在《中国财经报》报道的“通往幸福的‘微企’路”,再现了武隆县一个农民的创业梦;如“重庆9.75亿元连片整治农村环境”,从安排多少钱、用在哪里等角度,给了群众一个明白,此类新闻占报道总量的45%。
厉行勤俭节约,四个方面推进节俭办事。压减一般性支出,除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民生等重大支出,今年原则上不再追加支出预算。严控“三公”经费,今年压减市级“三公”经费预算2.54亿元,较去年支出下降24.4%;提速公务卡改革,刷卡结算费用增至20项,要求今年所有区县实施改革、市级单位刷卡报销占比80%以上、明年95%以上。整治楼堂馆所,不新批和新开工项目、规范在建项目、暂缓拟建项目。节俭办节庆展会,已提出加强节庆论坛展会活动经费管理意见,拟从“预算控制、财务报账和会计核算、监督检查和纪律约束”三方面严格管控。机关层面,研究制订《出国(境)管理办法》,去除因公出国(境)“待遇化”,实行年度计划管理、处室量化控制,对人员选派条件、团组规模、境外停留时间、行前公示、考察培训报告提交等作出从严规定;公务接待节约从简、严格控制陪同人员,始终将因公出国(境)和公务接待费控制在年初预算内。纠正公务用车分散管理,节假日所有公车集中封停车库,期间使用须报批。
转变干部作风,严格看管工作生活行为。从学习、调研、服务、廉政等方面,出台《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六要六不”规定》、《严禁公务人员接受和赠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规定》等规章制度;以财政公众信息网为平台,拓宽财经政策、资金分配等财政政务公开范围,优化财税扶持政策办理流程,公布财政行政审批流程和具体办事程序;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处室对改革发展、工作运转、内部管理、队伍建设和廉政建设等须不定期报告,防范利益寻租行为;建立廉政谈话制度,采取例行谈话、任前谈话、提醒谈话、诫勉谈话等形式,不断加固干部思想堤防。
八项规定和七条意见掷地有声,顺应形势、顺应民心,任何好的制度,出台是前提,细化是基础,坚持是根本。市财政局坚持两方面着手,力引每个干部职工不折不扣的执行。一方面,立足增强机制实效抓落实。畅通举报渠道,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公布举报电话、设置举报信箱,跟踪督办投诉的受理、核查、处理、回复;强化监督问责,将交心谈心工作制度化,确保领导之间、上下级之间“思想见面”成为常态。瞄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和“庸、懒、松、散”等问题,实行明察暗访、分析通报,并与年度处室考核和个人评先评优结合。另一方面,着眼提高干部素质抓队伍。教好人育好人,将作风教育纳入干部思想、法纪和道德等教育,用正确的理念指导思想和实践;选好人用好人,衡量干部由“才”的评价转向“德才”并评,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管好人评好人,综合运用季度测评等形式考评干部职工,考评结果作为年度考核和干部使用重要依据。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3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