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重庆财政新闻联播

重庆财政:直辖15年演绎科学蝶变

  2012年7月11日  来源:重庆市财政局办公室  

  1997年6月18日,重庆——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式挂牌。

  15年间,这座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于一体的直辖市,不断开拓创新,科学发展。

  15年间,重庆较好完成了中央交办的三峡移民、国企改革、生态环保和农村扶贫四件大事,社会经济实现了从“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到“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的跨越,财政管理也从“吃饭财政”向“公共财政”成功转型。

  回首15年,我们欣喜看到,全市财政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始终把科学发展精细管理作为主线,既有科学审慎的思考,又有奋起直追的执着,更有攻坚克难的激情。在不断自我调整中,科学发展脉络愈加清晰,科学发展脚步愈发从容。

  从54亿到1488亿的跨越

  直辖前,重庆基础差、底子薄,可供财政分配的社会财富极为有限。1996年,财政收入仅54.9亿元,保运转都捉襟见肘。

  1997年重庆成立直辖市以来,体制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高含金量政策,释放出巨大的连锁效应,激活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2001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106亿元,2004年为201亿元,2008年为578亿元,2011年为1488亿元。完成第一个收入100亿元计划,重庆用了近50年,而从100亿到1488亿,则只用了10年。

  多予与少取的智慧生财之道

  直辖15年来,已有210家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重庆,重庆粮食集团、重钢等企业也加快了“走出去”步伐。

  地处内陆的重庆,“不沿海、不沿边”,也没有浦东、滨海那样天然的地理优势,何以吸引各方资本争相落户?除了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外,重庆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财税环境则是另一个制胜法宝,通过持续优化财税环境,舍得让利涵水“养鱼”。

  做加法,加大财政的直接投入力度。加大实体经济扶持力度,设立提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并建立起五年稳定增长机制。      坚持同步推进,既支持国有经济,又鼓励非公经济,更将扶持微型企业作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抓手,发展各类市场主体。

  扶持国有企业“顶天立地”。出台“七个一批”财税政策,到通过财政资本金等“五个注入”方式成立投融资平台;从出台分流政策解决国企下岗职工生活生计,到加大对重点产业及园区平台的扶持,完善搬迁企业上下游产业链,财政全方位,给资金,出政策,国企涅槃重生。截至2011年底,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资产由直辖初的1700多亿元,增加到1.5万亿元,全国排名由19位上升至第4位。实力壮大后的国企,运用其资本收益承担起桥梁、大型文化基础设施、公路、污水治理等建设任务。

  扶持小微企业“铺开盖地”。先后出台《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几十项“优育、优养”的非公经济财税扶持政策,条条是实招,项项有实惠。如出台“政府财政补助资本金、银行贷款、税收返还”的“1+3“财税扶持政策及四项“补丁”政策助推小微企业发展,一年多的时间便发展5万多户。前不久,为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又专门设立了每年20亿元的民营经济专项资金。

  做减法,就是减免税费为企业减负。如不折不扣贯彻执行西部大开发15%所得税政策,兑现结构性减税、出口退税等政策。仅2000年到2011年间,累计减少1.8万余户企业税收1000亿元。如为企业打造良好商务环境,取消上百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财经良性互动,企业得发展,财政增收入,百姓得实惠。让利没有因此而减收,反而实现了连续6年30%以上的高增长。

  每100元支出50元以上用于民生

  重庆财政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一般预算50%以上必须用于民生,将市与区县财力分配比例始终控制在25∶75格局,对区县各项补助从2001年95亿元增加到2011年1053亿元,一般预算补助占区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到54.9%。 “十一五”期间,该市一般预算民生支出就从2006年269亿元提高到2011年1418亿元,增长了5倍多。

  “三农”明显改善。提前一年全免农业税及附加,加大对农村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展片区扶贫开发、高山移民和贫困人口劳动力转移,绝对贫困人口由366万降至20万人,出台财政政策启动贫困区县脱贫摘帽计划。

  教育均衡性更强。率先清偿农村“普九”债务,全面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建立覆盖各教育阶段助学体系,建立城乡统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率先兑现义务教育学校绩效教师工资。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新型城乡合作医疗提前全覆盖,参保率达95%以上,新型城乡养老保险于2011年4月提前全覆盖,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全覆盖到村卫生室,建立税费减免、社保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创业扶持和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就业政策体系,动态消除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连续和城乡低保常态增长机制,率先实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全市统筹。

  住房保障有明显改善。注资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廉租房建设。

  ……

  科学理财确保一分一厘讲绩效

  在财力来源上,将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三个口袋”的收入统揽使用。一般预算收入主要保运转、政府性基金主要保一般建设资金。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则主要保重大公益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加强与国资的配合,保障重大公益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分担了财政支出压力,使全市一般预算能最大限度地用于民生、发展和运转。

  在资金运作上,从小平衡到大平衡、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如把各部门功能相近、用途相似的资金整合起来,“同炒一盘菜”;向投资集团配置资源,增强其融资能力,放大财政资金效用,“四两拨千斤”;统筹未来政府资源及增值收益,“以时间换空间”;控制行政成本,保障重点支出,“在存量中找增量”……

  在资金分配上,引入竞争性机制,通过专家评审等形式,将财政专项资金分配由部门内部决定转变为由部门内外共同决定,由少数人决定转变为由多数人决定,让能者多得,优者先上,竞争性范围涵盖水利、扶贫、一事一议等多个领域。

  在管理改革上。如预算会审。2003年创造性推出预算会审制度,规定所有预算追加以及既定政策的变化,必须“三堂”会审。8年来挤出10余亿元预算追加水分,增强了预算追加的透明度、科学性。 如财政投资评审。9年间从事前、事中、事后阶段性评审转变为将评审工作嵌入到预算编制、预算安排、资金拨付、决算等财政预算管理全过程,年均审减率达到20.3%,总审减或审出不合理资金323亿元。如政府性债务管控,消化乡镇债务、控制区县债务、优化本级债务,建立“统计、评价、预警”债务风险管控体系,每年对超过警戒线的区县,及时发出红色预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管控。再如1997年启动政府采购制度改革,1999年启动“收支两条线”改革,2000年启动部门预算改革,2002年启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2004年启动市级部门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2007年启动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公务卡改革。……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重庆直辖15年,党中央、国务院重视支持,中央机关、国家部委特别是财政部和兄弟省区市无私帮助这个外因,与重庆财政人负重自强、奋斗不息的内因聚合,最终催生了财政的巨变。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座正在中国崛起的西部直辖市,必将续写新的经济社会发展传奇,也必将成就更加辉煌的财政事业。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2年0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