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 三大变 雾都工业换新颜
改革开放30年,重庆工业由量变转向质变。如今,重庆工业在“名气、规模、环保”上都实现了新的辉煌。
重庆工业有名气了
1985年5月,中日合资企业——重庆庆铃有限公司的成立,拉开了国外工业企业进入重庆的序幕。
而到2007年底,该市已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264家,合同外资金额达到99.45亿美元,每年平均有185家外资企业落户重庆。其中,美国福特、英国BP、日本本田、瑞典爱立信等93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
外资企业入驻重庆,由此前的求着来,到现在的主动上门,华丽转身的背后,是重庆越来越受关注的投资环境。据重庆市经委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市开了一次世界跨国企业对接会,当时预计来的跨国企业在50家左右,但最后居然来了100多家,其中有70多家都是首次来渝。
其他招商活动也精彩纷呈。7月16日举办的“加工贸易暨产业转移进重庆”活动,108家海内外加工贸易巨头赴会,重庆揽金140亿元人民币;7月17日,在“2008跨国公司投资重庆经贸洽谈会”上,25家跨国公司与重庆签署了710亿元人民币的引资协议;7月25至26日启动“聚焦台商——重庆IT特别行动”,渝台两地企业共签约项目64个,涉及协议总投资302.6亿元人民币;7月底至8月初,市长王鸿举率领的市政府代表团赴欧洲的德国、英国、意大利三国举行了投资促进活动,又满载而归。
而在接下来的3个月内,“渝港携手房地产业走进重庆”、“渝港携手服务贸易投资推广活动”、“日本、中国香港投资促进活动”、“赴韩国投资促进活动”也相继举行。
据该负责人保守估计,到2012年,仅世界500强企业就将会有200余家入驻重庆。外来的大企业多了,这让重庆工业名声越来越响。
重庆工业长壮了
“满地小个头,账务一片红”,这曾是重庆工业的真实写照,不仅规模小、实力弱,而且亏损面大。
然而,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现在,重庆工业企业长大长强壮了。
几个统计数字能很好地说明问题:该市工业产值由1978年的64.34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354亿元,增长83倍;工业增加值由27.9亿元增长到1572亿元,增长56.3倍;实现利税由11.93亿元增长到502.6亿元,增长42.1倍;就业人数由95.1万人增长到202万人,增长2.12倍;职工收入由632元/年·人增长到2.4万元/年·人,增长38倍。
而“重庆造”大企业也逐渐增多。到目前为止,该市百亿级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了9户,50亿元以上的企业26户,10亿元以上的企业已经达到了98户。
而到2012年,预计该市工业销售产值将达到1.5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润达到500亿元,新增就业人数50万人,2012年当年投资超过2000亿元。
重庆工业变漂亮了
“雾都”,曾经是重庆人难以启齿的污染之称。如今的山城,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雾也变成了人们亲近大自然的水雾。
污染来自工业废气、废渣、废水。而作为工业重镇的重庆,不少污染企业都位于主城区内,为了让工业摆脱污染这个“尾巴”,还民以蓝天白云,该市狠抓工业节能减排,重中之重就是启动主城区环境污染安全隐患重点企业的搬迁。
这项“退二进三”的搬迁计划实施到现在,累计搬迁43户,关闭落后产能企业2249家。到2011年,主城区内130家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的重点企业,将分4批全部搬迁到2环以外的各工业园区内。
搬迁不是目的,也不是搞异地复制,污染郊区,最主要的是进行技术改造。该市经委负责人称,经过环保搬迁的企业,如今不仅环境得到了改善,而且能耗也有大幅下降。以重钢为例,搬迁后,每吨钢的能耗下降了15%—20%。而且全市工业固废物年均利用率达74%,综合利用水平位于全国前列。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8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