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重庆财政新闻联播

73倍财政金润物无声惠渝民

  “如今国家政策好,实惠真不少。种田不交税,国家反补惠;上学不交费,家长不负累;低保不再苦,补贴生活足;独生子女双女户,人到六十有补助;生病不再扛,新农合来帮忙……歌儿多,曲儿多,没咱百姓实惠多。召开十七大,城乡一体化……”广泛流传于重庆乡间的这首“顺口溜”,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当今新农村的新气象。

  “顺口溜”中听民声,民生背后话财政。实际上,农民兄弟所言及的民生,仅仅是重庆公共财政惠民的一个缩影。

  体制改 活力现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重庆地方财政收入仅10.66亿元。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很多方面都需要政府大量投入,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初步理顺了市与区县间的财政分配关系。2004年,重庆对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作进一步调整,在原过渡期转移支付暂行办法的基础上,重点对一般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了完善,将一般性转移支付分为财力性、一次性、激励性3类。之后,又通过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出口退税分担机制改革、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三奖一补”激励机制和乡财县管约束机制等,进一步完善了财政管理体制,规范了财政分配关系,有效缓解了区县、乡镇财政困难。该市市级开支占全市一般预算财力的比重始终控制在25%以内,将大部分财力下沉区县。市对区县财政补助从九五期末的15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52亿元,占区县支出的比重达到51%。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活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财政收入也不断跨上新台阶,“真金白银”一年胜过一年。到2007年,该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88.56亿元,较1978年增长73倍,年均递增16%。

  而增长最快的时间,当属1997年重庆直辖之后的10年。该市地方财政收入自2003年突破200亿元大关以后,一年一个飞跃,2004年突破300亿,2005年400亿,2006年达到529亿,2007年则升至788亿,财政收入年均递增达26.6%。2007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与直辖前1996年的54.94亿元比较,10年翻了近4番。甚至在直辖前只有2个区县财政收入破亿的“两翼”(渝东北、渝东南地区)17个区县,如今也已全部“破亿图新”。预计今年该市地方财政收入将首破1000亿元大关,相当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全国财政收入的总和。

  为更有效地提高财政理财和管理水平,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改革目标要求,重庆财政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行了工资统发、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等多项改革及金财工程建设,改变了传统理财思路和方法,从过去重分配轻管理、重审批轻监督、重微观轻宏观的传统理财,向强化宏观调控、宏观管理和财政监督转变,使财政资金得到统筹安排,财政支出管理得到加强,预算约束机制进一步健全。这对做大财政“蛋糕”,完善财政分配职能,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加减法安“三农”

  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随着重庆财力的不断增强和执政为民理念的深入贯彻,财政部门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公共财政支出重点逐步向社会事业倾斜,突出加强社会薄弱环节。财政支出开始由“吃饭型财政”转向“公共型财政”,重点加大在“三农”、教育、科技、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公益文化、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入,稳步推进民生保障体系建设。一方面是不断减免税费增加补贴,另一方面,是把更多财力投入民生和公共事业中,这是近几年该市财政惠民政策十分清晰的“加减法”。一减一增、少取多予,加快建立公共财政民生保障体系,成为重庆财政的施政方略。

  2007年,该市“三农”、教育、社保、卫生投入分别达到“九五”期末的3.4倍、3.1倍、2.2倍、5.9倍,民生支出总和达400多亿元,占到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老百姓对此的评价是:财政在民生方面措施之多、力度之大,百姓受惠之实、满意程度之高,是多年来少有的。

  在“三农”方面,重庆财政依法保障并逐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每年市级预算安排的农林水支出均高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公共财政阳光照耀农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多予、少取、放活”反哺“三农”的机制逐步建立,方式更多、渠道更广、效力更强。仅2007年,该市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就达197亿元,比上年增长24.3%。

  2005年,该市全部免除农业税,当年减免资金8.5亿元,惠及农民2376万人。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相比,重庆农民人均减负达140元。从2004年到2007年,共安排种粮、农机等直补资金59.26亿元,受益农民近2000余万人。从2003到2007年,“阳光工程”共安排培训资金4亿余元,累计培训78万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则达到748万人,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增加340元。

  阳光照遍每个角落

  在社保、卫生方面,重庆率先在西部实现“四个全覆盖”。即每年投入拨付资金7亿余元,在城市低保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实现农村低保全覆盖,惠及65万人以上;全面建立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制度,救助资金上亿元,贫困群众就医难问题有所缓解;每年补助3亿余元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受益人群达2008万人;每年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对7岁以下儿童计划免疫实行全免费。及时落实城镇低收入家庭物价上涨临时性生活补助、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每年投入资金3亿余元,对下岗失业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和低保户家庭实行就业再就业扶持、从2004年到今年,累计向农村计划生育家庭37万人次发放了2.3亿元奖励扶助金;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在教育方面,该市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从1997年的1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22.8亿元,增长了6.5倍。市级教育经费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的政策继续保持不变。

  2001年,该市通过体制上收、县级财政统发或统一调拨资金等方式,逐步将教师工资上收到了县级管理,解决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欠发问题;义务教育事业经费累计投入达253亿元,提前一年实现了“两基”攻坚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从1997年的40.45%上升到2006年的100%。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从2003年开始,重庆市采取“分类指导、分级负担、分期消化”的方式,对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欠债进行清理核实,并按照“销号”制的办法进行偿还。至2007年,在全国率先全面清偿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欠债,化债总额19.6亿元,涉及1000多所学校11051个项目。这一创举,不仅搬了压在教育头上的“大山”,而且还为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

  与此同时,该市每年投入14.1亿余元资金,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并将城镇“低保”家庭子女和农民工子女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农村困难家庭女童义务教育“零收费”,惠及全市388.6万学生。从今年秋季起,该市城乡义务教育也加入免费行列,420余万中小学生从中受益……

  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近10年来,重庆实施“蓝天碧水”工程,财政为此投入361亿元予以保障。这笔投入,是重庆直辖初财政收入55亿元的6.5倍。在安排专项资金上,财政也是逐年递增,从2005年起市财政每年在排污费之外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并以每年10%的比例递增。如今,重庆的山美了、水清了、空气清新了、人民的生活惬意了。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8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