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福建监管局:做好属地机构改革
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2018年机构改革以后,部分改革单位的资产管理模式、管理制度有了较大改变,又恰逢新旧会计制度衔接等现实情况,资产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的新形势、新挑战,对如何管好用好国有资产提出了更高要求。近期福建监管局针对属地机构改革单位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开展调研,认真分析资产管理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进而提出以下解决建议。
一、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应从顶层设计开始,结合本单位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明确科学的资产管理目标,合理制定管理决策,压紧压实主体责任,督促各单位各部门严格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制,建立奖惩机制,定期开展资产管理专项检查,强化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明确严格的资产管理制度和职责分工,使资产管理在单位内部真正落到实处,将资产规范化管理的意识贯穿于日常工作,使之形成常态,以制度建设的方式提高单位的资产管理理念,为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供有效支撑。
二、加强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离不开一支业务素质好、理解力和执行力强、政策性和原则性水平高的专业化队伍。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单位设立专职资产管理员岗位,确定相对固定的兼职资产管理员,以点带面,保障资产管理工作的延续性。充分利用各类信息载体和媒介平台,加大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不定期对固定资产管理操作流程、常见问题、典型案例及注意事项等开展专题培训、制定操作手册等,强化资产管理的业务水平。加强资产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保障国有资产管理的人力资源基础,切实提高本单位资产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
三、提升资产管理科技水平
在现有财政部开发使用的资产管理系统基础上,吸收借鉴有关部委已经独自开发并成熟使用的资产管理软件,兼容预算一体化系统完善相关模块功能,并推广给各部委使用,提升系统可用性、易用性,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系统响应速度,提高一线工作效率。发挥好条形码、自动识别、射频通信等智能数字化管理手段作用,从根本上减少手工作业量和重复劳动,提高资产登记、使用、存储的管理信息化程度。建立融资产、财务预决算、采购、内控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管理平台,早日实现资产管理系统与其他内部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信息实时查询及比对,实现资产数据网络化、同步化、精确化管理,着力构建从“入口”到“出口”全生命周期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四、优化固定资产配置结构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过“紧日子”和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相关要求,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加强对资产采购预算的事前必要性审核,科学制定标准,准确核实存量,确保采购资金用到实处。对于无法达到绩效指标的无效低效采购开支不予通过,优化固定资产结构,避免资产的盲目投资和闲置浪费,实现国有资产合理配置。探索建立闲置资产共享共用和调配的长效机制,简化审批手续,制定合理可执行的资产调剂政策和具体操作流程,积极推动同系统内不同单位间和跨系统间的资产的有序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产保值增值,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
五、加快报废资产处置速度
为更加简便高效地完成各单位报废资产处置工作,建议国管局能够统筹考虑,因地制宜,在“北交所”和“中再生公司”等指定机构无法满足处置需求的情况下,适当扩大特殊及偏远地区资产处置渠道。例如按照属地原则,自行在当地或就近选择具备资质的处置机构开展资产处置工作,有效提高资产处置效率;对部分量少价低或经评估后无回收使用价值的家具类资产允许经内部审批后自行销毁,并留档备查。加大对报废资产后续处置情况的监督管理,避免出现大批量资产已报废未处置长期滞留仓库的情况出现,有效盘活固定资产,防范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