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坚定推进首都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压力、大规模减税降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北京市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收支平衡压力巨大,处于“紧平衡”状态。面对困难和挑战,北京市财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有效发挥职能作用,推进积极的财政政策贯彻落地。
打好“组合拳”,全力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北京市财政局全力做好疫情防控资金保障,及时设立疫情防控专项资金池,建立三级保障机制,开通资金拨付等“绿色通道”,安排与疫情防控直接相关经费97.5亿元,配套出台一系列资金、资产和财务管理制度办法39项。
同时,研究综合运用减税降费、财政补贴、政府采购、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等政策工具“组合拳”,落实“19条”“16条”“10条”以及“新9条”等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帮扶企业渡过难关。统筹市区财力,通过发放北京消费券、开展北京消费季系列活动、鼓励商业品牌在京设立首店或旗舰店等措施,促进消费市场复苏。
保持较高的支出强度,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作用
今年以来,北京市财政局加大统筹力度,积极筹措资金,保持较高的支出强度,推进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将新增政府债券资金1340亿元,重点投向环境保护、交通、农林水利等领域以及副中心、科学城、新机场等重大项目,拉动有效投资,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用好抗疫特别国债等直达资金406亿元,向投资建设任务重和受疫情影响大的区倾斜;利用亚投行贷款14亿元,支持保障疫情防控。统筹盘活存量资金,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全年压减节约的资金全部投入到改善民生、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支持创新发展等首都发展重点领域。民生保障力度不减,在市级支出总体下降的情况下,民生投入占比超过八成,且规模和占比均有所增加。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市场活力
北京市将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等减税降费政策延长到2020年底,预计2020年全市新增减税降费近2000亿元。积极争取税收优惠政策先行先试,免税店经营资质、中关村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等11项税收政策,有力地支持了北京自贸区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同时,搭建全流程政府采购电子化平台,全面清理政府采购领域妨碍公平竞争问题,构建公平高效的政府采购环境。
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首都发展
有效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作用,该局通过向中小企业预留政府采购份额、鼓励企业组成联合体投标等方式,引导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中小微政府采购合同占比达80%以上。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投向科技创新、中小企业发展、高精尖产业等领域,助推经济增长。截至2020年6月,27支子基金共投资4672个项目,项目实际出资近2000亿元,财政出资引导放大倍数达3.7倍。
规范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截至2020年10月,全市PPP项目总投资2245亿元,预计吸引社会资本1553亿元,占总投资69%。
灵活运用融资担保、贴息等政策工具,强化财政与金融政策协同,形成政策合力,更好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首都发展。
推进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高财政资源配置和资金使用效益
在系统总结成本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前期试点经验基础上,该局不断完善压控成本、绩效考核、资金分配等方面的制度体系。
今年,首次将前三批成本绩效管理形成的86项定额标准运用到2021年部门预算编制中,同时向行政运行、政府投资、公用事业、政府投资基金、市对区转移支付五个领域拓展延伸,涉及的资金占年度支出规模达六成。其中,压减市级党政机关课题经费1.5亿元,压减幅度达45%;梳理分析全市27支市级政府投资基金并提出处理方案;压减公用事业领域成本85亿元;对市级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成本管控情况进行评价分析,提升行业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
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
北京市大力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对高精尖特征明显、投资体量大、产业带动性强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推进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项目开发,累计完成投资项目近百个。
该局贯彻落实北京市《关于加快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促进首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重点围绕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新开放、新服务“五新”领域,研究出台相关资金保障方案。安排近百亿资金用于支持5G、集成电路等重大“五新”项目发展,培育壮大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全力打造北京经济新增长点。
下一步,北京市财政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聚焦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涵养财源,加强资金统筹,深化财税改革,加强成本控制,防范债务风险,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