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财政局:运用财政“四则运算” 做实发展“四篇文章”
2021年,面对“减税降费、增支扩债”等一系列财政“紧平衡”的严峻考验,宿州财政把实现财政高质量发展当作一场政治大考,进行系统性应变,巧做财政“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凝神聚力写实生财、聚财、用财、理财四篇文章,积极发挥财政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宿州贡献力量。
一、财源建设做“加法”,生财有方谋发展
一是持续加强财源建设。全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加快皖北振兴发展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大力支持引进有效益、带动性强、税收贡献大的产业和项目,进一步优化税源结构。在发挥主导产业优势、推动产城融合、谋划新型业态等长效财源培植方面深挖潜力,设立实体经济培育与发展专项资金3.5亿元,支持制造强市、商务发展、科技创新、“三重一创”等产业发展,助力实体经济做优做强。通过培育支柱优势产业,支持重点产业改造升级,实现产业做大做强与培植财源有机统一,涵养财源“活水”。注重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进一步激发实体经济发展潜力。
二是强化收入预期管理。持续加强财税协作,及时掌握税收和非税收入动态,加强收入形势分析研判,进一步完善收缴流程,强化财政票据使用管理,提高收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财政收入合理稳定增长,收入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7.9亿元,完成预算的104.6%,同比增收14.7亿元。
三是发挥债券支持作用。按照“早谋划、早发行、早见效”原则,积极发行债券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发行新增政府债券99.6亿元,发债领域涵盖小型水库安全运行、基础设施、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发展、棚户区改造等,充分发挥了专项债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促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低成本、长期限资金支持。
四是严格PPP项目管理。切实发挥PPP项目补短板、稳投资作用,加快加强项目入库和储备管理工作,加大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缩短项目落地开工建设周期,有效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逆周期调节中的作用。2021年,新增汴北污水处理厂项目纳入财政部PPP项目库,项目投资2.4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已纳入财政部PPP项目管理信息平台项目41个,总投资额288.63亿元。
二、为企纾困做“减法”,聚财有道求发展
一是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全面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全市压减一般性支出1.2亿元,财政资源更好用在“刀刃上”。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74.06亿元,同比减支11.94亿元,下降2.5%,节省资金用于增强地方民生财政保障。2021年,财政民生支出405.85亿元,占总支出比重85.6%。
二是实施减税降费政策。2021年,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放水养鱼、涵养财源。新增减税降费8.62亿元,帮扶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动能,促进形成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的良性循环。
三是帮助企业融资解困。不断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深入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健全采购监管工作机制。简化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流程,推进审批简化、材料减少、环节压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拨付融资担保公司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038万元,充分发挥政策性担保作用,新增担保贷款89.61亿元,进一步减轻企业融资成本。拨付1616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企业上市挂牌奖励。
三、政策协同做“乘法”,用财有政促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宿州财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进一步强化“以政领财、以财辅政、施政为民”理念,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严格落实各项“三保”政策,兜牢兜实“三保”底线。2021年,全市“三保”支出230.7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48.7%,“三保”支出保障责任落实较好。争取中央预算内和省统筹资金12.9亿元,支持保障房等143个重点项目建设,更好地发挥财政保障和支撑作用。
二是精准施策推进政策加持。利用促进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暨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省级补助资金1.2亿元,支持“6+2”承接平台以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承接沪苏浙亿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188个、投资规模502.2亿元。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启动建设,销往沪苏浙地区优质农产品及加工品412亿元。
三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1年,全市科学技术支出6.6亿元,设立科技创新专项4891万元,重点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创新体系建设等,大力支持重大科技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逐步
四是发挥基金引导带动作用。减少传统“碎片化”奖补方式,大力发展基金投资,通过市场化方式运作,努力实现财政资金滚动利用,更好发挥财政资金乘数效应。紧紧围绕“四化同步”高质量发展工作大局,发挥基金带动项目、吸引企业、聚集人才的引领示范效应,支持设立基金4支,总规模70亿元,均已完成工商注册。同时,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运用基础设施领域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资产证券化等权益类筹资手段,加大对基础设施资产盘活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支持实现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四、深化改革做“除法”,理财有效强发展
一是打好“算盘”,深入推进预算管理改革。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打破支出固化僵化格局,合理确定支出预算规模。全面实施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以系统化思维整合预算管理全流程,积极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对年度预算编制的指导性和约束性。加大预算统筹力度,完善结余结转资金收回使用机制,对结余资金按规定收回财政统筹使用,健全实有账户资金常态化清理机制,盘活财政存量资金1.6亿元,统筹用于保障民生和重点领域支出。
二是理好“账本”,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大力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控制体系和集中校验机制,实行全流程电子支付,优化预算支出审核流程,全面提升资金支付效率。大力加强库款管理,促进库款保障水平处于合理区间。继续深入开展预算单位银行账户清理整顿,严控单位账户设置,持续强化账户及资金存放管理。调整优化市以下财政关系,进一步规范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促进市与县区间财政事权和财力相匹配。
三是扎紧“笼子”,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将预算绩效管理纳入市政府对县区和市直部门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加快推动绩效管理标准化进程,持续推进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核心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绩效与预算管理深度融合,让“花钱必有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切实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2021年,部门所有预算项目全部设置绩效目标,实现“四本预算”绩效目标全覆盖。组织开展29个财政绩效评价项目,涉及财政资金75.26亿元,“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
四是盯紧“流向”,落实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的决策部署,坚持资金下达和资金监管“一竿子插到底”,盯住资金使用的关键领域和“最后一公里”,确保各项惠企利民政策落细落实。2021年,全市累计下达直达资金112.64亿元,下达进度100%,重点用于保障基本公共卫生、义务教育、困难救助、医疗救助、对社会保险的补助等基本民生领域,在促进经济稳中向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持续加强财会监督,扎实做好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工作,全市除继续按规定公开预决算的406家部门外,1117家预算单位首次公布2021年预算,极大提升监督实效。
五是敢啃“骨头”,全力推动国资国企改革。持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规范国有企业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建设和产权交易管理,进一步优化国有资产布局和结构调整,稳慎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市场化转型步伐,不断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支持探索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全力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全年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总任务的75%,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22年0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