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财政局:“五个更”助力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近年来,合肥市财政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通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拓宽资金渠道等一系列举措,为支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提供强有力的财政保障。
一是以更大力度支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把生态环保投入放在重要位置优先保障,“十三五”期间,全市生态环保累计投入达71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不断增加。2021年全市投入240亿元,较上年增长36%。重点保障巢湖生态保护修复和水环境治理、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业污染地块及地下水修复等。
二是以更强担当助力把巢湖打造成最好名片。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池保障巢湖治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将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修复纳入资金池统一保障。截至2021年底,累计筹措资金407亿元,已拨付使用332亿元。经竞争性评选,巢湖保护和修复项目成功入围中央财政支持示范工程,获三年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持续加大巢湖蓝藻防控奖补力度,2022年将蓝藻防控专项资金由1500万元增加至2000万元。
三是以更高标准健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创新建立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自2022年起,将连续三年每年预算安排约8500万元,专项用于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构建湿地后期管养长效机制,促进湿地保护可持续发展。实施公益林生态补偿提标,自2022年起,在现行补偿标准基础上将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省级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提高15元/亩。提标所需资金按照1∶2的比例由市、县(市)两级财政分担。生态补偿领域从空气、地表水、耕地,进一步拓展到湿地、森林等,支持构建更加全面完善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四是以更实举措助推新一轮林长制改革。紧盯国家政策支持方向,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要求,全省率先制定第一轮退耕还林更新改造奖补政策,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巢湖流域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工作方案》及《合肥市巢湖流域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奖补政策实施细则》,鼓励通过对第一轮退耕还商品林地实施林相改造等方式,建设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基地。修订完善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2021年首次将林下经济基地纳入奖补范围,奖补林业产业基地项目34个,兑现奖补资金1103.9万元。
五是以更宽渠道拓展资金多元化投入。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着力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等多主体参与、多方多元筹资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机制。积极申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2020-2021年组织全市申报具备示范、标杆及引导效应的绿色发展基金投资项目29个,申报绿色基金投资规模77.35亿元。积极推广PPP模式,在环境保护、污水处理、管廊建设、园林绿化等领域大力推行PPP模式,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截至目前,全市已实施生态环保类PPP项目14个,总投资98.53亿元。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22年0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