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四种模式”推进
国家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改革试点成效初显
2018年黄山市共有58个村入选国家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改革试点。一年来,该市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实施了“四种模式”,助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2018年共投入试点资金3230万元,带动资金整合、村集体和社会投入3968万元,58个试点村共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546.3万元,同比增长15.6%,试点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26.67万元,高于该市村均集体经济收入1.72万元;试点村共带动36840户农民增收1135.6万元,其中1319户贫困户增收84.9万元。
乡村旅游开发。对自然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民间文化优势突出的村,通过农家乐、休闲观光等形式,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型”集体经济9个村,2018年投入财政资金700万元,带动资金整合、社会投入334万元,试点村实现收入438.5万元,增长17.7%,带动5890户农民增收228.3万元,其中224户贫困户增收13.5万元。如,黄山区焦村镇汤家庄村通过招商引资,与黄山颐居公司合作,发展乡村旅游、生态疗养等,目前以广场、绿地、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汤家庄村两坝水面经营权交于颐居公司经营管理,颐居公司每年给予村集体10万元;该村利用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00万元参与黄山颐居投资有限公司在汤家庄建设的筑山苑部分项目,作为村集体资产出租给黄山颐居公司,保底分红,前三年每年租金为8万元,后期每年租金为前一年租金5%递增。
特色农业发展。围绕茶业、林业、畜牧禽类养殖等特色农业,积极兴办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等示范项目。试点村21个,2018年共投入财政资金1228万元,带动资金整合、社会投入1228.4万元,试点村实现收入680.4万元,增长8.6%,带动11192户农民增收562.1万元,其中504户贫困户增收37.6万元。如,歙县王村镇八村村投资建设连片的分体式70亩大棚食用菌基地,2018年村集体增加收入25万元,吸纳了12名贫困户到基地务工,每天收入70元/人,贫困户增收累计达8万元以上。
闲置资产盘活。对闲置的土地、房屋等集体资产,采取公开拍卖、承包经营等多种方式进行运营。试点村21个,2018年投入财政资金712万元、带动资金整合、社会投入959.6万元,试点村实现收入257万元,增长28.6%,带动17787户农民增收92.1万元,其中435户贫困户增收23.4万元。如,歙县昌溪乡双源村永胜组86户农民因地质灾害外迁,造成大片有机茶园抛荒,双源村通过吸纳86户搬迁户的茶园成立合作社,并通过县农村产权交易分中心流转给安徽双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打造有机茶基地。
自然资源开发。通过充分挖掘村域内的自然资源潜力,由村集体单独或吸收其它资金参股进行开发,开发后采取集体统一经营或承包经营。试点村7个,2018年投入财政资金590万元,带动整合资金、社会投入1446万元,试点村实现收入170.4万元,增长22.2%,带动1971户农民增收253.1万元,其中156户贫困户增收10.4万元。如,黄山区三口镇汪家桥村和巷联村利用风景水库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在水库下游修建两级水电站,将水资源“变现”,转化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提款机”。经测算,建成后合计年平均发电量为114万千瓦时,两个村将年增收45万元。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