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多措并举强化建设类民生工程管护
2007年以来,泗县共实施建设类民生工程项目30多项,涉及教育、文化、医疗、养老、交通等各个方面。为确保建成后的项目运行管理有效、良性、规范,持续发挥效益,泗县全面强化建设类民生工程管护,努力延长民生工程“生命线”,提升群众获得感。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压紧压实管养责任。泗县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工程建后管养的通知》《泗县民生工程建后管养考核办法》等文件,从责任主体、资金保障、信息公开、监督检查等方面对建后管养工作加以规范,建立了可持续、高效率的建后管养机制。按照“财权事权相统一,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管养”及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乡镇政府是管护工作的责任主体,项目主管部门为具体责任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项目主管部门根据本单位实施民生工程项目特点,分项制定具体管护办法,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乡镇政府负责日常运行维护,确保每个项目点责任有人担、维护有人管,并调动村、组、户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共同推进民生工程管护工作。
二是全面梳理摸排,精准测算资金投入。4月初,县直建设类项目主管部门组织专人对历年来已建成项目规模、完好情况、权属及管理现状开展排查,登记造册。根据实际需要,梳理出亟需管护的项目。县民生办核实后,确定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等20个项目纳入重点管护内容。县财政局根据管护任务,准确测算管护资金投入情况,及时调整年初管护资金预算,确保不留缺口。并以财政资金为杠杆,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强化管护资金监管,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确保管护资金使用安全高效。2018年,全县民生工程建后管养资金总计投入6166万元,其中:县财政预算资金投入2100万元,比2017年增长15.4%;上级补助资金4066万元。
三是创新管护方式,着力打造精品样板。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实践,泗县在部分项目上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易复制推广的建后管养模式。在乡镇敬老院推行“公建民营”模式,提升了五保供养水平。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管护实行“PPP”市场化运作,通过公开招投标选定专业公司负责乡镇辖区的全面清洁工作,让农村垃圾“收得上、运得出、处理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走出了一条“规模化发展、统一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的管护新路。小型农田水利实行专业合作社管护,确保各项水利工程在需用时,能快速高效地启动。积极开展政府购买基层公益文化岗位试点工作,弥足文化民生工程基层管理人员的不足,确保基层文化工作事情有人做、设施有人管,活动有人办。
四是严格督查考核,加大曝光问责力度。泗县民生办建立民生工程绩效评估机制,将管护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会同县直项目主管部门每季度对建后管养情况开展一次督查,并适时邀请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督员参与检查。对发现的一般性问题,交由项目所在村(居)直接处理;对工程保修期内出现的质量问题,牵头部门告知施工单位按照合同约定及时维修;对检查中发现的较严重问题,由牵头部门联系有资质的单位做出质量鉴定,对质量不合格、存在安全隐患的,立即停止使用,限期整改,并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今年以来,共开展检查3次,发现问题20个,已全部要求有关单位整改到位。
五是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多方参与管护。泗县民生办和县直主管部门积极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短信以及入户发放宣传资料、开展走访活动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宣传建后管养重要意义、具体措施和管养成效,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支持民生工程建后管养工作。每个建成项目点均统一设置永久性固定标识牌,并保持安徽民生工程标识牌清晰、醒目、完整,告知群众民生工程设施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防止不了解使用方法的人为损坏;通过广播电视公开各项目点的具体位置、建成时间、管护单位、管护责任人和监督电话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管护工作取得实效。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8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