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安徽财政新闻联播

合肥市坚持民生至上增强群众获得感

  近年来,合肥市各级各部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不断丰富民生工程项目内容,加大民生工程建设投入。2011—2016年,全市累计投入民生事业发展支出3134.65亿元,年均增幅14.44%。先后实施民生工程项目超过70个,投入资金457.5亿元,惠及全市超过760万群众。建成项目点近20万个,涉及教育、卫生、住房、农村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群众知晓度、满意度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有力支撑幸福合肥建设。

  一是学有所教,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11—2016年,各级政府投入教育民生工程资金总量71.9亿元。其中,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27.44亿元、免除课本费5.16亿元,平均每年惠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67万人;高中阶段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资金9.68亿元,平均每年有12万人次高中阶段学生受到资助;校舍安全工程投入24.52亿元,加固面积310.46万平方米、重建面积119.84万平方米;投入5.06亿元,改扩建、新建乡镇公办幼儿园项目442个,建设面积40.60万平方米;建立1381个留守儿童之家。

  二是劳有所得,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大力推进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定向、订单式培训,促进培训与就业的有效衔接。街道集中组织就业,有愿望就能就业,有能力就能劳有所得。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各类就业资金32亿元,新增就业108.85万人,帮扶10.06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4267户。就业技能培训合格人员的就业率达79%以上,城镇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 %以下。合肥也因此荣膺国家级创业先进城市。

  三是病有所医,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对重性精神病人实施医疗救助,城市癌症早诊早治筛查10万人次。两癌筛查超过31.21万人次,免费婚检达到70.5万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22.8万人。乡村卫生机构覆盖率100%、一体化管理率100%、新农合参合率100%;住院实际补偿比从2011年的46%提高到2016年的54.8%;适龄儿童接种率、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分别达到100%和80.8%,计划生育特别扶助27451人次,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117117人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从2011年的47.01%提高到2016年的71.99%。

  四是老有所养,解决晚年后顾之忧。按照“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规范管理、生活保障”四个一流,着力打造福利型敬老院,总投资超2.5亿元,90%敬老院院办经济初具规模,成为全省样版。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五保对象长期医疗护理制度,五保供养连续五年提标,保障标准全省之首。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现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试点开展居家养老,投入超过2亿,购买6大类近30项服务。支持养老机构发展,兑付奖补资金超过3300万元。2016年出台的《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是全国首个省会城市出台的地方性法规。强化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新增养老床位近1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超过30张。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360个。200张以上床位的民办养老护理院超过23家。

  五是住有所居,推进保障住房建设。全市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建设总面积和投入均位居全省前列,累计开工建设10.34万套,已分配入住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7.46万套。采取企业自建一批、园区配套一批、政府投入一批方式,“多条腿走路”汇聚人才,18万多人入驻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宜居益业之城,顺利完成331个老旧小区改造。

  六是发展“三农”,完善农村基础建设。城市发展反哺农村,城乡统筹绘就发展和谐美景。2011—2016年,累计解决161万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58处,提高群众生活健康水平;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367座,解除威胁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隐患;小型水利改造提升工程完成工程量20153万立方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加固改造农村公路危桥246座,全面提升农村公路安全畅通水平;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公路村村通建设,实现了所有行政村之间的互联互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综合覆盖率100%。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7年0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