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四字方针扶持实体经济发展
一是“增”投入,推进平台建设。2017年,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支持科技重大项目、创新平台和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双创”平台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局面;预算安排工业发展资金2.2亿元、服务业发展资金1亿元,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实体经济发展。
二是“减”收费,规范涉企收费。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对已公布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清单,政府性基金清单,涉企收费清单逐项清理、更新,对各项收费清单实行动态管理。截至目前,该市行政事业性收费清单167项,政府性基金清单项目11项。减少实行政府定价的涉企经营服务收费。根据出台的《关于公布滁州市实行政府定价管理的涉企经营性收费目录的通知》,目前,该市实行省、市两级政府定价管理的涉企经营性收费项目由15项减少到12项,目录之外的该市其他涉企经营性服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
三是“降”成本,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严格落实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市级涉企收费清单项目总数由133项减少为88项,共减轻企业负担约2亿。降低企业用能成本。连续三次下调工商业用电价格,大力推进电力直接交易,完善大工业用户基本电价政策,选择合理的基本电价计费方式,减少停产、半停产企业电费支出,支持企业转型。降低物流成本。从2016年7月1日起,该市降低船舶过闸费10%;对享受安徽省ETC卡收费优惠的货运车辆,在现行通行费95折的基础上,再给予降低10个百分点的优惠,年减轻企业负担约1千万元。
四是“促”融资,政银风险共担。加强担保体系建设,通过各级财政直接注资和省担保集团参股,充实融资担保机构国有资本金,2017年市财政继续注资市信用担保有限公司4000万元,力促该公司注册资本金达6.28亿元,不断提升融资担保能力。2017年4月底,全市9家国有融资担保机构总注册资本金26.49亿元;在保余额78.74亿元,同比增长14.33%;当年累计担保20.55亿元,同比降低3.79%,在保户数1874户,同比增长22.32%;当年累计担保户数601户,同比降低6.53%。担保代偿余额4.9亿元。深入推进“4321”政银担风险分担合作机制。全市建立“政银担”风险补偿基金3510万元,其中市财政安排1500万元。全市1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开展合作业务。截至2017年5月底,全市新型“政银担”试点合作业务2116户,担保金额57.6亿元。建立续贷过桥资金,解决企业还贷困难。截止今年5月,全市财政安排续贷过桥资金2.57亿元,其中市本级安排4600万元。全市续贷过桥资金扶持企业1523户,周转金额70.49亿元,全部资金周转次数为27.46。市本级扶持企业227户,周转金额12.8亿元。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