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县“三线三边”环境治理成效明显
自2013年11月 “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工作启动以来,青阳县始终秉持“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并重,抓好环境治理促进经济发展”理念,将 “三线三边”治理作为打造“礼佛上九华、修身在青阳”旅游品牌的重要抓手,按照“四治理一提升”总体要求,狠抓规划设计、狠抓组织保障、狠抓资金投入、狠抓拓展延伸。三年来,全县共投入资金1.6亿元,治理铁路沿线5公里,治理国省道沿线177.33公里,治理县乡公路沿线447公里,疏浚河道30公里,清除乱堆乱放3300余处,清除各类垃圾近10万吨,清理各类广告标牌1500块,统一制作店招店牌1350块,拆除乱搭乱建2.5万平方米,“三线三边”绿化8000亩,完成矿山复绿56家,栽植各类苗木10.1万株。沿线“脏乱差”基本消除,“放眼皆绿色,人在画中行”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坚持统筹推进。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青阳县城乡人居环境治理暂行办法》。建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县直单位、乡镇具体抓的领导机制。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环境整治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上路督查、现场协调、现场交办;县乡财政每年列出人均不少于20元的专项资金用于环境治理工作,同时统筹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清洁工程、森林城市创建、环境保护等项目资金,加大对“三线三边”环境治理的投入;印发《青阳县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考核办法(试行)》,采用日常督查、委托考核、领导督查结合而成的动态督导机制,下发督查通报和督办函141份,将各乡镇治理情况、督查整改情况纳入绩效考核。
二是注重宣传引导,坚持示范带动。在县一报、一台和一网开设专题和专栏,加强宣传。在沿线重要位置和醒目位置设置“三线三边”和农村环境整治等固定宣传标语80余处,发放宣传册、倡议书等宣传资料5万余份。引导村民自发成立环境综合治理理事会,在理事会的带领下,实行分片负责制,村民组长兼任清洁队长,负责保证其所在片区的清洁。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参加沿线义务植树,组织志愿者开展“清白行动、净化环境”等活动,以实际行动,引导广大群众自发参与,着力营造全社会广泛支持、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是突出重点难点,坚持贴近民生。我县把环境脏乱差、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作为重点整治对象,把国、省道沿线作为重点整治路段,先后开展了针对占道经营、招手揽客、假导黑导等问题的旅游市场专项整治,针对山体破坏严重、环境污染突出的矿山专项整治,针对广告标牌泛滥、影响观瞻的广告标牌专项整治以及乱堆乱放、乱搭乱建违章建筑专项整治,均取得了较好效果。
四是加快制度建设,坚持长效管理。按照“四有”标准(有人问事、有人做事、有钱办事、有章管事)积极探索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建设,着力打造“户清扫、村收集、镇清运、县处理”模式,实现整治、管护常态化。各乡镇明确一名副职主要负责环境整治工作,各村也由村委会主任主抓。县对各乡镇每月一考核,乡镇将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村到组,实行县考核乡镇、乡镇考核村、村考核组的层层包干机制,严格兑现奖惩。目前全县所有主要干道沿线和乡镇街道环卫保洁全部引入市场化运作,由保洁公司负责维护,相关部门和乡镇只负责督促检查,环卫效率大为提升。
下一步,青阳县将继续围绕“四治理一提升”重点工作任务,开展“三线三边”治理拓展行动,推动治理工作向县乡道路、湖塘沟渠、集镇周边、村庄屋边、地头田边、景区周边等拓展延伸。进一步巩固高速出口、汽车站、国省道沿线周边环境治理成果,全面提升江河沿线水环境质量。打造城乡一体生态文明优美环境,加强城乡结合部、集镇、村庄绿化工作,加快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有效解决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等突出问题。重点治理边界交界地段环境面貌,引导有条件的地方打造具有徽风皖韵的边界交界线出入口景观带、风景线。加强旅游景区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衔接,完善旅游规划,从源头上杜绝景区周边环境脏乱差现象,全面提升景区周边环境,实现全域覆盖。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