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下定“绣花功夫”发展特色种养业促脱贫
一是选好产业“穿针”,做到切入点精准。根据扶贫建档立卡情况、农业特色资源情况,开展专项调查研究。在全市162个贫困村、52604户贫困户中将109个具备发展特色种养业条件的村和14128户有劳动能力、具有发展特色种养业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户作为特色种养业的扶贫对象。按照“面向市场、科学定位,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原则,选准选优特色蔬菜种植、食用菌、粮经互补、特色养殖、经果林、特种水产、休闲观光等七大门类制定69个菜单。每个菜单既有生产规范、管理要点,又有市场需求、效益分析和适宜对象,编印20800本发放至贫困村、帮扶干部和贫困户,做到“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切实提高产业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整合资源“引线”,做到发力点多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巧劲,市、县区财政通过贷款贴息等方式,对从事特色种养业带动贫困户的企业和农民专业化合作社进行定向补贴。发挥项目安排的寸劲,在争取项目资金、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等方面给予特色种养业脱贫优先安排。建立部门项目资金整合机制,将相关项目和帮扶资金落实到产业、到村、到户。发挥“众人拾柴”的合力,鼓励引导养殖能手、种植大户、合作社等主体参与特色种养业扶贫,建立企业与贫困户利益共享机制,支持企业实行“公司(合作社)+ 基地+ 贫困户”发展模式,通过企民合作,让贫困户在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环节都能获利。截至3月底,全市共有556个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到94个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带动贫困户2681户8279人。
三是培育示范“走线”,做到带动力持久。通过财政涉农资金投放、强化各级示范联合体带动贫困户增收考核等方式,引导贫困地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抱团”发展、连片示范,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的特色种养业产业化联合体。不断完善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链接机制,推动各类经营主体之间实现产业链接、要素链接、利益链接,提高示范带动的覆盖面。目前,全市每个从事农业产业的贫困人口均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地区“一村一品”专业村生产的农产品均有稳定出路。截至3月底,全市共有新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2个,带动1400多户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实现贫困户户均增收1200元以上;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6个、农民合作社3121个、家庭农场905个,贫困地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的“合作共赢”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四是完善服务“打节”,做到支撑保障有力。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户得利”原则,加快培育贫困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支持贫困村村级服务站点建设,大力发展合作服务组织、服务型企业、社会服务组织等经营性服务组织,提升特色种养业扶贫的服务保障水平。2016年,全市1700多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贫困户提供相关服务20万次以上。积极支持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通过调查摸底、建立台帐,确定扶持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工作方案,统筹安排资金和项目,推动贫困村盘活资产、开发资源、发展物业、创新服务。各县区还通过落实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留用地政策,建立投融资和担保平台,倾斜服务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
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累计发展特色种养业贫困村40个,高于省政府下达目标26.7个百分点;参与发展一项特色产业的贫困户8613户。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7年0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