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全市财政部门紧紧围绕“三个亳州”现代化建设,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财政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市财政收入连续跨越60亿、80亿、100亿元三个台阶,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十二五”收入目标。5年来,全市财政收入累计完成496.7亿元,是“十一五”期间131.5亿元的3.8倍,年均增长25.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8.4%提高到“十二五”末的13.7%,为建市以来最高水平。
二是支出绩效不断提高。“十二五”时期,全市财政支出累计完成1026.9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3.2倍,年均增长26.5%。其中:民生支出累计完成857.9亿元,占“十二五”期间财政总支出的83.5%,有力保障了农林水、科学技术、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重点支出。加强支出管理,大力压缩“三公”支出,一般性支出实现零增长,“三公”支出持续下降,财政绩效管理切实加强。
三是服务发展措施有力。认真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落实各项税费减免政策,建立涉企收费清单,大力推进政策性担保体系建设和政银担合作,促进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创新投入方式,采取“借转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产业发展,推广应用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实体经济。强化资金统筹、调度,支持市经济开发区和涡北新城建设,大力实施老城区改造和师专、中药科技学校、人民医院新院、精神病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美丽乡村和“三线三边”治理,城乡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四是民生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围绕“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全市财政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397.5亿元,年均增长30.4%。每年有60多万名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维修改造中小学校舍68万?,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13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360元。新建、改建农村敬老院129所,建设公租房、廉租房6.2万套,棚户区改造9.4万套(户)。修建农村道路6043.9公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89处。
五是财政管理不断完善。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预算体系全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市属企业全覆盖,市县两级预算全部公开,市级中期财政规划编制全面启动,预算追加管理全面严控,财政存量资金和政府资产、资源盘活措施全面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初步构建。工作作风更加严实,建立完善财政制度100多项,财政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全面推广实施,财政走访巡查、财政内部控制、财政干部交流轮岗、财政制度规范实现全覆盖,财政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市财政局连续多年获评市直机关效能建设优秀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