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安徽财政新闻联播

蚌埠市深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近年来,蚌埠市坚持项目谋划与资金投入并举,坚持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并重,深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积极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正能量。

  一、着力加大财政投入,土地治理力度不断加大。2010-2012年,蚌埠市农业综合发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2亿元,实施中低产田改造16.7万亩,将5.1万亩土地改造成为高标准农田。从投资结构看,三年分别投资6947.6万元、5584.4万元和7312.4万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分别为5392.6万元、4539.4万元和6822.1万元,财政资金占总投资比重分别为77.6%、81.3%和93.3%,财政投入占计划总投资的比重逐年提高,财政投资力度不断增强。

  二、着力改善生产条件,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2010-2012年,蚌埠市通过土地治理项目共改良土壤3.9万亩,造林2.4万亩,修建排灌站29座,衬砌渠道127.6公里,修建机耕路和田间干道224.3公里;通过实施水利、农业、林业以及科技推广等四大措施,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8.2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18.2万亩,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9.8万亩,增加机耕面积2.2万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2.3万亩,年节水量达到435.3万立方米。土地治理项目的有效实施,使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力度,全市5.8万人次农民参加技术培训,农民科学种田意识和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三、着力提高生产能力,农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蚌埠市立足农业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这一基础,通过实施农业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层次,着力提高农业竞争力。2010-2012年,蚌埠市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大力扶持农业技术服务站建设,扩大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15.1万亩,其中优质粮食种植面积13.2万亩。三年间,该市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代表的主要农产品,年新增生产能力分别为230万公斤、690万公斤、913万公斤。

  四、着力以点带面建设,项目区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蚌埠市立足以点带面,通过项目实施推进项目区整体建设,促进项目区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土地治理项目实施三年来,项目区年直接受益农户数量分别为5246户、13223户和11378户;项目区年直接受益人口分别为20320人、57676人和48592人;项目区直接受益农民年纯收入增加总额分别达到500.4万元、1388万元和2026万元。

  五、着力推进规模经营,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蚌埠市一方面对农业土地治理项目加大直接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采取财政贴息、补助等间接引导措施,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该市坚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围绕“优先扶持农产品加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改善产品生产结构、大力开拓市场品牌”这一总体思路,对农产品种植、水产品养殖、粮食加工、新鲜蔬菜保鲜和苗木花卉等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2010-2012年,该市共投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贴息补助方面资金1657万元,支持了安徽森禾花卉园艺公司、安徽金禾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安徽蒂王集团食品有限公司、蚌埠卫食园食品有限公司、蚌埠和平乳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与此同时,该市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出台《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意见》,对新增规模面积达到2000亩且流转期限10年以上的,按200元/亩给予一次性奖补,对规模经营面积达到5万亩且流转期限10年以上的,在享受上述奖补政策的基础上,市财政按每年100元/亩的标准,再连续给予3年奖补,日前该市兑现财政奖补政策资金2889万元,支持了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企业发展,其中五河现代牧业公司一户企业按政策就获得奖补资金1600万元。

  六、着力创新发展模式,专业合作社组织加快建设。蚌埠市坚持“围绕产业扶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这一产业化经营思路,注重土地治理项目与产业化经营项目有机结合,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模式,通过财政资金的连续投入,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积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全市农业发展提供“正能量”。近年来,该市涌现出五河县皖光山芋农民专业合作社、固镇县玉鹏蔬菜专业合作社、怀远县涂山石榴专业合作社、淮上区兴华禽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一批较有地方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3年0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