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安徽财政新闻联播

蚌埠市助力农民增收

  近年来,蚌埠市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发展的主题,以推进农业产业化、高效化、规模化、知识化、品牌化等措施为抓手,加快促进农民增收,不断推进全县农村社会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让农民在农产品加工增值中增收。该市按照“强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思路,跳出农业抓农业,围绕农业办加工业,让产业化成为农民增收的“聚宝盆”。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73户,增加29户,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366.8亿元,增幅达73.7%,增幅位居全省之首。目前全市已发展国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通过这些解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5万余人。

  二是推进农业规模化,让农民在集约经营中增收。近年来,为推进农业规模化和土地流转,该市财政部门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流转补贴。2012年市财政主动对接,将所需资金列入部门预算,安排土地流转奖补资金1700万元;其次对规模经营达到一定面积并符合立项条件前提下,优先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全力推动农村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2011年以来,我市单宗土地流转达到五万亩,500亩以上的流转主体已达63个,全市土地流转总量已达47万亩。农民也在土地流转中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以五河现代牧业为例,不到三个月完成五万亩土地流转,朱顶镇全镇农民因此每年亩均增收600元。

  三是推进农民知识化,让农民在提高素质中增收。该市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的素质。一是通过举办现场讲座、媒体传播、科技下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信息知识等,让科技为农民增收插上腾飞的翅膀。二是加快提高农民专业技能,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四是推进产品品牌化,让农民在扩大开放中增收。该市紧紧围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和种养大户积极实施品牌推动战略,着力打造国家级和省级品牌,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和品牌基地,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品辐射力。通过创品牌、铸名牌,提升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掌握市场主动权。

  五是推进专业合作化,让农民在联合中增收。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强劲,据农统计,截止目前,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29个,种植业125个、畜牧业99个、渔业66个、服务业23个、其他行业类型14个;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入会成员3.64万人,其中农民成员3.60万人,带动农户27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能力逐渐增强,大大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据统计,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年均纯收入比一般农户高出20%以上。

  六是推进劳动力培训,让农民在就业转移中增收。  近年来,蚌埠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壮大劳务经济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重要举措之一,通过舆论推动、政策拉动和服务促动等措施,推进了劳务经济较快发展。2011年全市约有40万人以上农民外出打工,实现劳务性工资收入将达40亿元,务工人员人均收入近万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

  七是推进“一村一品”化,让农民在特色种植上增收。根据特色板块布局,以专业乡镇、专业村、专业大户建设为重点,逐步推进“一村一品”建设,通过专业化的产品增加产品价值,提高农民收入。

  八是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让农民在创建示范区中增收。该市用三年时间,创建一批国家及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引导龙头企业向示范区集聚,推进原料基地、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相互配套,将其打造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优势区域。在2015年前创建年产值超5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1个。通过创建农业示范区,转移农业劳动人口,让农民在创建中增收。

  九是整和合涉农资金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整治,助农民增收 。近年来,该市共整和合涉农小农水和土地整治资金3.5亿元支持农田水利建设,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59.7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8.7万亩,改善除涝面积34万亩,年新增节水能力9665万立方米,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4498万公斤,项目区农民每年每亩节省水费约10元。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