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安徽财政新闻联播

我所亲历的一项财政事业
——安徽省财政厅原厅长杨联同志访谈录(图片)

  

 

  60年风雨,60年辉煌。在几代财政人的共同努力下,安徽财政一路走来,成就卓著。在喜迎祖国华诞6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安徽省财政科研所记者拜访了80多岁高龄的省财政厅原厅长杨联同志,想请他谈谈当年财政工作的点点滴滴。对于我们的到来,杨老厅长非常高兴,虽然年事已高,但思路清晰的他,依然兴致勃勃地娓娓道来,向我们谈起了安徽财政过去的那些事……。

  记者:杨老厅长,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拜访。我们了解到,您从参加革命开始,就与财政结下了情缘,并长期担任省财政厅领导,为我省财政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能否请您谈一谈您工作以来最值得追忆的事情吗?

  杨老:很高兴你们的到来。国庆60周年是一件大事、喜事,特别对在财政战线上工作过的同志来说,这60年的变化值得追忆,值得引以为豪。接受你们的采访,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义务。正如你们所说,我是1940年参加工作的,一开始在天长、高邮抗日根据地从事征税与缉私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进入中国人民银行。1956年,调到省财政厅,担任财政厅副厅长。1965年后,担任厅长,直到1978年调到省财办(1970-1972年到安庆任职)。

  虽然1990年退了下来,但我在近20年时间里,一直坚持看报纸、看新闻,还有厅里的财政信息、《安徽财会》等文件资料,做到人退心未退。最近,经常看到有关“小金库”治理方面的报道,知道财政厅为治理“小金库”成立了专门机构,下发了文件,工作正在深入推进。这就使我联想很多,感慨很多。“小金库”问题不仅现在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有。同时,小金库问题历来为社会所关注。抓好“小金库”治理,不单单是规范财政管理问题,还对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我就以此为话题吧。

  记者:杨老厅长,可以说,您把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安徽财政事业,离开工作岗位近20年还对财政有着一种不舍的情结,一直学习财政,一直关心财政。您的这种精神很让我们感动,值得我们学习。刚才您说对“小金库”治理有很多感触,那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当时“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有关情况。

  杨老:新中国成立以后,“小金库”的产生既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当时“小金库”,也叫“小钱柜”、“小家当”、“小仓库”。国家为此多次开展了清理工作,我在任期间印象最深刻的有两次重大的清理,一次是1963年,一次是1976年。这里,我重点介绍一下1963年那次。

  19634月,为了贯彻中共安徽省委《关于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厉行增产节约和“五反”运动的指示和部署意见》精神,省财政厅党组向省委报送了《关于财政上严重分散主义的检查报告》,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不择手段搞预算外‘小家当’”。到了19636月,中央在有关文件中再次要求各省(市、自治区)进行一次彻底了“小钱柜”、“小仓库”清理检查,把这一工作作为当时“五反”(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共安徽省委及时批转了中共安徽省财政厅党组进一步清理全省“小家当”的意见。

  经过将近7个月的清理,1963年当年,全省共清理属于非法的“小家当”、“小钱柜”资金45373万元。这些资金现在看来相对不大,但在当时的财政情况下,“小家当”资金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我记得1962年全省财政收入只有47363万元、财政支出只有40537万元,“小家当”、“小钱柜”资金几乎与财政收入持平,可见当时“小家当”、“小钱柜”资金膨胀到了何种程度。

  记者:杨老厅长,请问当时造成“小家当”、“小钱柜”资金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形成“小家当”、“小钱柜”资金主要有哪些渠道?

  杨老:应该说,“小家当”、“小钱柜”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从当时情况看,产生“小家当”、“小钱柜”主要是制度上的漏洞和管理上的粗放:一是财政管理制度不完善。当时,财政法规制度不像如今这么健全,预算没有相关立法,尽管我们在调研时,多次建议预算需要立法,但只有政务院颁布的“预算管理办法”,不像现在有了“预算法”。受此影响,那时候,机关、企事业单位实行“以领代报”制。所谓“领”就是指预算,所谓“报”就是指决算,预算拨多少就算多少,这是预算上的漏洞。二是预决算科目设置较为粗放。在你们《安徽财会》的报道中,我看到谢旭人部长来安徽考察调研时多次强调财政管理要科学化、精细化。这“两化”讲得非常有道理。但那时,预算收入科目只有四大类,即工商税、农业税、企业利润和其他收入,不够精细化。同时,上一年没用完的财政资金到下一年就结转为部门所有,“化大公为小公”,改变了资金性质,滋生了“小金库”。三是税收管理上的“跑、冒、滴、漏”现象较为严重。

  除此之外,当时还有一个特殊的历史因素。1958-1960年,由于经验不足,急于求成,我国提出了“大跃进”,出现了“浮夸风”。在“多收入、多支出、多建设”的思想指导下,片面强调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不讲客观条件,把必要的规章制度看成是“束缚群众手脚的条条框框”,强调“先破后立”,致使既有的财政规章制度废弛,破坏了财政财务管理的正常秩序,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相当严重。

  从当时“小家当”、“小钱柜”的形成渠道看,来源及其手法可谓多种多样,主要是隐瞒扣留国家财政收入;虚报支出,假报决算,骗取国家财政资金;挤占国营企业资金,抽调集体积累,平调群众资金;擅自提高物价,捞取非法收入;等等。

  记者:杨老厅长,针对“小家当”、“小钱柜”膨胀的情况,当时省财政厅做了哪些清理工作,采取了哪些硬措施?

  杨老:当时清理“小钱柜”、“小家当”是根据中央要求开展的。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责成财政部门作为牵头部门具体抓,各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配合。在工作中,我们召开多次会议,下发文件,明确“小金库”治理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先是开展自查自纠,各地各单位要清理汇报,然后是组织抽查,对发现隐瞒不报、拒不整改的,给予严肃处理。那时,我正被抽调到六安,带领300多位省直单位的同志驻点搞“四清”。但作为财政厅负责人,每次遇到开会或布置工作时,我就一大早从六安赶回来,回家吃完早饭后就赶到厅里。这里还有一个插曲,有一位市财政局的局长,向我提出:你不在家,何必这么辛苦,可以放手不管。其实,抓“小钱柜”、“小家当”不同财政分钱,而尽是得罪人的事情,但省委、省政府要求财政部门牵头抓总,这是对财政部门的信任。我自己只有把工作做好了,抓实了,才能尽到责任,也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的重托。

  为了保证清理“小钱柜”、“小家当”工作取得实效,当时措施是十分严格的。首先,通过银行部门冻结所有单位存款,严格审查单位资金的来龙去脉。其次,在召开会议、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采取分类处理的办法。凡是来源符合国家规定,经批准留给单位的,承认存款单位的所有权,但资金使用必须严格履行手续,严格按标准控制支出;凡是来源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属于财政的资金,按照管理级次一律缴回财政部门作为预算收入;对于各单位被冻结的历年滚存结余资金,由存款单位全部上缴同级财政作为预算收入,“化小公为大公”。针对清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规章制度,堵住漏洞。如果涉及到违纪违法的事情,则严格给予党纪政纪和法律处分。

  记者:杨老厅长,您能否再继续给我们介绍一下,通过7个月的集中清理,治理“小家当”、“小钱柜”取得了哪些成效?

  杨老:好的。从当时情况看,我省清理“小家当”、“小钱柜”取得了三个预期目的:一是贯彻落实了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认真清理了各方面资金,压缩了社会集团购买力,保证了重点建设需要。比如1963年当年用“小钱柜”资金安排计划外基本建设投资16472万元,共建设3588个项目。二是平衡了预算,防止了财政赤字。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要求“四大平衡”。财政收支如果不能保持平衡,那可是大问题。当时受浮夸风的影响,1958-1960年,财政收入、特别是企业收入的反常猛升,造成财政虚收很多,但财政支出的猛增却是实实在在的、刚性的,因而在1961年国家提出整顿时,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很大。比如,1960年,我省财政收入达到115921万元,但到1962年只有47363万元,财政收入下降了一半多。经过清理集中部分“小家当”、“小钱柜”,1963年财政收入达到60796万元,增加了28.36%。三是严肃了财经纪律,有效杜绝了腐败。那时财政比较困难,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比如来人接待,一般就在食堂就餐,如果能上一个炒鸡蛋,就算是很高的待遇。在有“小钱柜”情况下,有些单位为了照顾工作关系,自报自批,改善招待伙食。后来,随着“小钱柜”资金的增多,单位执行财经制度不严,自我支出项目逐渐增多,标准也不断提高,滋生了浪费和腐败现象。通过,“小家当”、“小钱柜”的清理和整章建制,规范了财政分配关系,严格执行了财政制度,从源头上推进了反腐倡廉建设。

  记者:杨老厅长,通过您的介绍,使我们对过去和现在正在开展的“小金库”治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深感做好财政工作的责任和不易。在这祖国60华诞的特殊日子里,您作为安徽财政60年发展的亲历亲为者,对今后我省财政的发展还有什么愿望?

  杨老:60年来,我省财政发展成就瞩目。作为老一辈财政人,看到安徽财政今天的发展,很欣慰,也很自豪。回顾60年财政发展历程,我们重在总结经验,展望未来。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紧抓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提出了要“推进跨越发展、加速实现崛起”的战略目标,最近又提出了“保增长、赶两湖、超万亿”。省财政也及时提出“四破四立”和“做好五篇文章”的新型理财观,主动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竭力服务安徽跨越发展。这种新型的理财理念和理财实践,是毛主席老人家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具体体现,很给人以信心,很给人以振奋。希望安徽财政继续开拓创新,扎实进取,为安徽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9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