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建言献策 服务改革发展
——安徽财政科研事业发展30年纪实(图片)
改革开放带来了科学的春天,安徽财政科研机构应时而生。1979年9月8日,安徽省财政厅报经省编办同意成立财政科学研究室,后改名为安徽省财政科学研究所(简称省财科所)。30年来,安徽省财科所积极开展课题调研、理论研讨、财政宣传和财会培训,为安徽财政改革发展提供了对策建议、理论指导、舆论导向和人才支持。
开展财政课题研究
财政课题研究是财政改革发展的智力库。安徽省财科所成立以来,坚持“为中心、为现实”服务的方针,紧紧围绕安徽财政经济发展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先后完成省领导交办、省社科立项、厅领导指定、部财科所协作和自选课题100多个,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一)开展财政改革探索与财政摆脱困境研究
80年代,安徽企业经营亏损严重,县级财政收不抵支,财政赤字逐年增加,大部分县靠省财政补贴过日子。安徽省财科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力围绕财政包干体制、搞活安徽财政、财政支农、企业利改税、县级财政补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安徽财情、财政教育投入、县级财政经济发展战略、县级财政赤字等10个重点课题展开调查研究,提出振兴财政、摆脱困境的一系列对策建议。其中《农业生产面临的投资与决策》被评为全国地方财政科研成果一等奖。
(二)开展财政改革推进与财政根本好转研究
90年代初期,安徽财政仍然拮据,赤字累累。省财科所立足省情,着力围绕振兴安徽财政、市场经济与财政改革、第三产业发展、分税制改革地方财政对策、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财政对策、财政转移支付、财政经济良性循环、财政扶贫攻坚、财政支出改革、地方公共财政管理等10个重点课题展开调查研究,提出市场经济及分税制下安徽财政改革发展的一系列对策建议。其中《我省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财税对策》被省三产办专家评审组评为二等奖,《关于建立县市级转移支付制度研究》获财政部地方司三等奖,《我国地方财政支出改革研究》获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三)开展财政改革深化与财政科学发展研究
进入新世纪,安徽财政进入深化改革、快速发展时期。省财科所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着力围绕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财政支持“三农”政策体系、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财政科技投入、主体功能区建设及财政对策、政法经费保障、支持农村卫生体系建设等10个重点课题展开调查研究,提出新时期财政改革、科学发展的一系列对策建议。其中,《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研究》获全国财政协作课题一等奖。
上述课题研究报告分别得到厅、省和财政部领导的肯定和批示。此外,先后在国家和省级报刊发表300多篇调研文章。
组织财政学术活动
财政学术活动是财政改革发展的助推器。省财政学会成立于1980年6月10日,主管部门为省财政厅,秘书处设在省财科所。省财政学会成立以来,先后召开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总结工作、制定规划、改选机构、修定章程。2008年1月19日,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合肥召开。大会总结了新时期工作经验,提出了发展新思路,修定了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新机构,陈先森当选会长。省财政学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紧围绕财政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展开研讨。
(一)召开全省财政理论研讨会
1980年6月至1992年11月,先后在合肥、淮北、安庆、黄山等市召开4次全省财政理论研讨会,就财政税务体制改革、生财聚财用财之道、综合财政和宏观控制、财政如何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等专题展开讨论。与会代表均为100多人,共提交论文288篇。会议分别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共、原财政部科研所所长宁学平、原省社联副主席俞远等专家学者到会作学术报告。原副省长杨纪珂、邵明等到会讲话。
(二)召开全省中青年财政理论研讨会
1986年3月至1997年12月,先后在巢湖、六安、枞阳等市县召开8次全省中青年财政理论研讨会,分别就如何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解决地方财政困难的途径、财政职能作用弱化的成因及对策、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改革现行财政体制、新时期财源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实施财政经济良性循环工程等专题展开讨论,提出许多对策建议。与会代表50-80人,提交论文30-50篇。研讨会分别邀请中南财经大学教授吴俊培、原财政部科研所所长何盛明等专家学者到会作学术报告。省财政厅分管厅长到会讲话。
(三)召开老同志财政理论研究会
1987年9月至1998年5月,省财政学会牵头组织,先后在黄山市、歙县和合肥市召开3次华东地区老同志财政理论研究会。这些“在位时忧民,退位后忧政”的财苑老兵,就财政如何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财政经济的影响、华东六省一市财政改革发展等热点问题进行研讨。原副省长汪洋亲自或委托代表到会看望老同志。省财政厅领导杨连珠、朱玉明、项仕安分别致欢迎词。
(四)召开小城市财政发展理论研讨会
1987年11月至1999年12月,先后在界首、明光、桐城等地辖市召开12次全省小城市财政发展研讨会,就发挥财政分配职能促进小城市发展、加强和改善财政管理、搞活企业、培植财源等专题进行交流,每次会议都邀请专家学者到会作学术报告,省财政厅分管厅长到会讲话,并整理成“观点综述”在《安徽日报》、《安徽财政研究》等报刊发表。
(五)召开专题财政理论研讨会
1980年8月至1988年8月,先后在祁门、合肥等地分别召开财政体制改革、预算外资金管理、财政支持多种经营发展、财政支持企业挖潜提高经济效益、农业税制改革、财政支持乡镇企业发展、财政信用理论等9个小型专题财政理论研讨会。每次与会30-40人,提交论文20-30篇,提出专题性对策建议。
此外,省财政学会举办3次学术报告会,先后邀请许毅、沈经农、陶增骥、王亘坚、梁尚敏等全国著名财政学者作学术报告。同时,先后开展4次全省财政理论优秀成果评审活动。
加强财政政策宣传
财政政策宣传是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以来,省财科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围绕财政工作中心,努力办好“两刊一鉴”,组织力量编写专著,普及财政知识,为推进安徽财政改革发展鼓与呼。
(一)《安徽财会》宣传
《安徽财会》月刊是省财政厅主管、省财科所承办的财政会计业务指导性刊物,于1980年8月创刊,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努力宣传财会方针政策,追踪财税改革发展动态,发挥财政宣传主阵地作用。至2008年底出刊345期。
1987年9月,《安徽财会》应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报刊博览会”,受到好评。1988年11月,《安徽财会》创刊100期之际,全国财会战线知名人士许毅、潘序伦等和省内外财经刊物纷纷来信祝贺,并给予高度评价。
1997-1999年,《安徽财会》先后获得安徽省优秀期刊、全国财政系统优秀期刊、全国省市财经类十佳期刊。2002年,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2003年,《安徽财会》发行量由创刊时的3100份,增加到60000份。
2004年2月16日,在全国刊物治理整顿中,经批准,《安徽财会》转为内部刊物。2005年1月28日,《安徽财会》荣获“安徽省十佳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称号。
2008年,《安徽财会》创新宣传,先后开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改革开放30年、规范管理年和创建五型机关等专栏,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安徽财政研究》宣传
《安徽财政研究》半月刊是省财政学会主办、省财科所承办的财政学术研究性刊物,创办于1981年8月21日,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为内刊,至2002年底出刊480期。
《安徽财政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跟财政改革步伐,宣传财政理论和财政方针政策,展开学术讨论,反映调研成果,为广大财政人员提供学习园地,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咨询。
1997年《安徽财政研究》改半月刊为月刊,调整栏目,扩大版面,加强财政改革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的宣传报道,不断提高刊物质量。
2003年1月,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发的《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管理的通知》精神和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的要求,《安徽财政研究》也随之停刊。
(三)《安徽财政年鉴》宣传
《安徽财政年鉴》是省财政厅主办的系统纪实全省财政改革发展概况,汇辑文献信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至2008年底出版15卷。
1995年4月21日,省财政厅党组决定创办《安徽财政年鉴》,由省财科所组织编辑。12月3日,原副省长汪洋为《安徽财政年鉴》题写书名并撰写《序言》。1996年5月,年鉴1994、1995两卷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同时出版。5月16日,年鉴首发式在肥举行,副厅长项仕安主持并讲话。
2003年3月,年鉴2001年卷在第六届全国年鉴校对质量评比中被评为良好。2004年12月,年鉴2003年卷在第三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荣获综合、条目、编辑、校对、装帧5项二等奖。1997-2005年,年鉴编辑部撰写的“安徽省地方财政工作综述”,被《中国财政年鉴》编委会评为一等奖3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2篇。
2004-2008年,年鉴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
(四)财政专著宣传
财政专著是系统宣传财政理论、方针、政策的重要载体。1983年以来,省财科所受省财政厅和财政部科研所委托及自主选题编辑出版财政专著《安徽革命根据地财政史料选》(上中下3册)、《淮南抗日根据地财经史》、《工业会计知识问答》、《社会主义乡财政》、《乡镇企业会计核算》、《和县长谈财政》、《安徽财政改革十年(1978—1988)》、《财政理论研究优秀成果汇编》、《乡财政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财税改革》、《财税改革理论读本》、《地方财政实务大全》、《社会保障财政管理》、《地方财政支出改革研究》、《构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地方公共财政框架》、《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三农”》、《发挥财政职能,振兴县域经济》、《探索与创新》、《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等21部,对提升全省财政干部素质起到应有作用。
(五)橱窗专栏宣传
省财政厅门前橱窗专栏是展示财政部门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2008年,省财科所承担厅橱窗专栏宣传任务。按照“严、快、实、美”要求,认真制定宣传报道计划,主动加强与处室(局)单位的系,及时收集整理宣传信息,做到按月出版。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公开财政新动态,宣传财政新政策。版式制作精益求精,仔细研磨整体布局,做到期期图文并茂,版式新颖,短小精悍,不断增强宣传的渲染力和吸引力。来厅联系工作人员和过往群众经常驻足观看。
培训财会业务人才
财会培训是培养人才的一个好形式,时间短,见效快。为此,省财科所着力抓好这项工作。
2001-2008年,受省财政厅委托,共举办注册会计师、会计职称考试、会计电算化、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等培训班676期,培训学员68992人。同时,向省人事厅申请计算机职称等级考试培训资格,获得批准。2008年,加强与各大高校和会计师事务所联系,选配优秀教师上岗,科学安排课程,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30年来,安徽财政科研之所以成果丰硕,主要是省财政厅党组的亲切关怀、各处室(局)单位和各市县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及省财科所自身努力的结果。主要体会有:
——省财政厅制发文件指导财政科研。先后6次印发文件强调加强财政科研工作。2007年11月20日,省财政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财政科研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徽财会>宣传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市县财政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财政科研和《安徽财会》宣传工作,积极调研和组稿撰稿,加大财政科研和宣传力度,推动市县财政改革发展。
——组织召开会议推动财政科研。1983年以来,先后5次召开全省财政科研工作会议。1990年9月19日,原副省长邵明出席会议并讲话,要求全省各级财政部门重视支持财政科研工作,强化科研队伍建设,为安徽经济发展出谋划策。2008年6月3日,全省财政科研工作会议在马鞍山市召开。副厅长左俊到会讲话,要求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财政科研“智囊团”和“宣传员”作用,为推动财政发展新一轮大跨越作出积极贡献。
——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促进财政科研。1990年以来,省财科所文明创建成果累累:1990、1991、1998年,省财科所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徽省直属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1998、2002、2004年,省科研所荣获省财政厅文明创建“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省财科所在首次全国财政科研工作先进单位评比中荣获“优秀奖”。2004年,省财科所在全国科研成果宣传工作中获得“二等奖”。1998-2007年,省财科所7次荣获“省直‘三优’文明单位”称号。
“事非经过不知难”。回顾过去,意在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为安徽崛起和财政跨越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9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