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
从1988年开始,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一直致力于改造中低产田,建设稳产、高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从1988年至2007年,二十年来,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累计完成资金投入92.06亿元,其中,财政资金63.17亿元,通过项目建设,共改造中低产田2935.8万亩,全省项目区受益人口2376.5万人,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20年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的主要举措
二十年来,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两项核心任务,集中资金,重点投向粮食主产区和优势农产品集中区,坚持规模开发的原则,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着力提高现有耕地的产出率和水资源利用率。在治理措施上,一是突出田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二十年来,水利措施新扩建小型水库663座,拦河坝1181座,当家塘3034口,机井74536眼,电站6633座,开挖疏浚沟渠127615公里,衬砌渠道14943公里,节水喷灌50.8万亩、微灌6.1万亩,桥192231座、涵229312座、闸41867座,小型蓄排水工程4494处。水利工程的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突出农业措施建设。以解决当地实际的需要和农民群众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改善当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二十年来,农业措施改良土壤1524万亩,仓库143676平方米、晒场50万平方米,机耕路3.4万公里,农业机械7万台。农业措施的实施建设了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标准农田;农路的新修解决了多年困扰优质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运输问题;对项目区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实行补贴大大提高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机械化水平。三是注重林业及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在保持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行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二十年来,林业措施营造防护林593.7万亩, 生态林19.58万亩,经济林22.22万亩。加大了项目区植被面积,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起到了涵养水源、改良土壤、调解田间小气候的作用。四是注重科技推广与培训农民。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通过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引进优良品种,推广、示范先进实用技术,完善农技服务体系等,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二十年来,技术培训1134万人次,购置仪器设备17296台套,示范推广1621万亩,完善农技站721个,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2个。项目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极大的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20年土地治理项目的建设成效
一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我省土地治理项目通过兴建工程、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植树造林等方面建设,建成了一大批的优质、高产、稳产、高效农田,项目区基本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二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据统计,二十年来,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累计新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62亿斤,其中: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2.7亿斤,棉花2.56亿斤,油料5.23亿斤。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尤其是粮食生产能力,实现了囤粮于田,积粮于民为我省粮食产量稳步登上500亿斤台阶立下汗马功劳,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三是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项目区的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有效地改善了田间小气候,美化了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使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为项目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是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了项目区农业科技含量。通过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引进优良品种,推广、示范先进实用技术,完善农技服务体系等,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五是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为突破口,推动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的调整,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而且也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同期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平均高出300元。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9年0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