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毛集实验区采取“治、安、引、富、稳“模式
破解塌陷区农民发展难题
一是强化基础“治”。针对一些塌陷不太严重和稳塌区耕地,采取“因地制宜、高效利用”的原则,进行自我恢复性治理,完善修复排灌站、桥、函、闸、水渠等基础设施,解决塌陷区群众吃粮难的问题。针对一些未搬迁的村庄和部分群众搬出的村庄,修复加高主要道路,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同时针对塌陷区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对塌陷区群众的动迁、安置、补偿工作做出科学部署。
二是移民搬迁“安”。启动塌陷区群众搬迁安置工程。协调矿区,对塌陷区人口、住房进行科学界定。采取拆迁补偿等方式,由区、乡、矿三级共同协调建设用地,建设塌陷区移民搬迁新村。
三是转型发展“引”。在塌陷区实行“阳光工程”, 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使其尽快掌握从事非农产业的一技之长。使部分企业招工政策向塌陷区群众倾斜协,实现失地农民向工人的转变。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为失地农民就业、增收拓宽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是产业增收“富”。发展特色产业,在适宜发展塑料大棚地区,发展蘑菇种植、蔬菜种植。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
五是惠民政策“稳”。为塌陷区群众办理了新农合医疗保险,切实解决塌陷区群众看病难问题。在搬迁新村启动“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为塌陷区生活比较困难的农户办理了低保,对搬迁新村群众子女教育,镇政府和区教育部门密切协调,采取就近入学的方式,切实解决了搬迁区群众子女入学难题。 (淮南市财政局)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8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