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步前进的金寨财政(图片)
金寨县财政局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金寨历史上风云际会、波澜壮阔的三十年。三十年间,金寨的经济由小打小闹走向欣欣向荣、民生由萎靡困顿走向勃发兴盛、社会事业由举步维艰到收获累累硕果,特别是财政工作,更是亮点纷呈,可圈可点。
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
金寨地处深山,“八山半水半分田”。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全县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财政收入增长乏力。1978年,金寨的财政收入仅为960.54万元,经过三十年的励精图治,全县经济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县财政收入实现了几个大的跨越。1982年全县财政收入突破千万元,1998年跨上亿元台阶,到2007年,全县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与此同时,国家和省对金寨加大了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力度,补助额逐年增加。2007年,国家和省级对金寨老区的转移支付资金高达5亿多元。
随着全县财政收入的增长及各级财政对老区支持力度的加大,全县财政支出实现了较快增长。1978年,全县实现财政支出1595.90万元,到2007年,全县实现财政支出77496万元,是1978年的48.56倍,财政支出的范围更加广泛,对工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民生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
金寨是一个山区县,加快山区人民致富步伐,是财政投入的着力点。
一是解决群众“出行难”。目前,全县已有210多个村完成通村水泥(油)路建设任务,广大人民群众的致富步伐明显加快。
二是解决群众“吃水难”。几年来,全县已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1处,花石、水竹坪等边远山区11个乡镇3万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与此同时,启动了张冲、铁冲等17个边远山区乡安全饮水的二期工程,工程完工后,又将有5万多的农村群众能够喝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三是解决群众“生活难”。2005年以来,全县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1251万元,使28493名农村居民享受到了低保待遇。农业发展除了技术、资源外,还需要资金支持,2006年,县财政对上争取资金200万元,在全县27个贫困村建立了村级发展互助资金,为27个贫困村298户群众发展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与销售提供了资金支持,加快了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四是解决群众“看病难”。2005年至2007年三年间,县财政共投入资金231.75万元,使全县528名大病救助人员和1114名结核病人得到了及时救治。
五是解决学生“上学难”。2007年,财政共投入资金2396万元,使81699名学生享受了免除学杂费,29128名学生享受了免费教科书,2500名贫困生享受了生活费补助。
六是解决边远山区经济“发展难”。2005至2007年,县财政累计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先后成立了县政务服务中心、乡镇政务服务中心和村级为民服务代理点,建立健全政府服务机构和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办事提供了及时、优良、热情、周到的服务,提高了政府服务水平。
财政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管理,是财政工作的重要使命。
一是按照资金所有权、预算审批权、资金使用权“三权不变”原则,2003年,率先在全省启动了以账户统设、票据统管、收入统缴、支出统拨、采购统办、财务统管为主要内容的“乡财县管”改革。到2004年3月底,全县27个乡镇财政财务全部纳入县会计核算中心,实行统一管理、集中核算。与此同时,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以财政管理为主的“教育财务结算分中心”,将全县45个教育单位财务全部纳入会计中心集中核算,实行“县级直管”。并邀请县审计局在会计核算中心设立审计室,实行“驻审制”,探索出财政监督与审计监督有机结合的新途径,提高了全县财政管理水平和质量。
二是在全省率先推行了以“国库单一账户为主体、会计集中核算为依托、国库集中支付为核心”的县级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将县直109个单位和部门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范畴,实现了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的并轨运行,提高了财政资金的支付效率。
三是在全省率先推行“财政专项资金县级报账制”管理办法,实行资金、项目、效益、经费“四挂钩”,坚持做到“资金跟着项目走、资金跟着进度走”,2006年,又实现了财政专项资金报账制与国库集中支付的有效对接,提高了财政专项资金的效益,有效地堵塞了项目建设中的税收漏洞。
四是对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政府采购,2005年,又在全省率先将公务接待纳入政策采购范畴,截止2007年底,全县政府采购品目达99个,全年累计实现采购支出8578万元。
五是积极探索和推行了县级预算编制改革,将政府各类非税收入全部作为政府财力,统一纳入综合预算收入范围。在此基础上,推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建立健全公用支出定员定额指标体系,实行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完整和透明,实现了“还权于政府、还钱于财政”。
六是在全省率先开展非税收入征管改革试点,把非税收入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轨道,有效地防止了非税收入流失。非税收入由2003年的4850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9290万元,年均增长24.19%。
七是开展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建立健全了财政供养人员信息库,对全县15000多名财政供养人员有关信息实行动态跟踪监管,并于2004年被财政部确定为全国财政供养人员信息管理系统测试点。
八是做好债务的化解工作。2005年至2007年,在有效遏制县乡债务增长的同时,累计化解县乡债务5513万元,全县债务由2005年的62503万元减少到2007年6月56990万元,下降8.82%。
改革统揽财政工作全局
多年来,金寨县以改革统揽财政工作全局,通过改革创新,使财政工作不断获得新生,不断发展壮大,从而成为全省财政改革的重要领地之一。2000年以来,金寨先后推行了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公益性事业“以钱养事”、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全县政治、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2004年,金寨在全国率先实行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一卡通”改革,将由各个部门管理发放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收归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并在金融机构为全县农户开立个人账户,对所有财政补贴农民资金实行“指标统一下,资金一户管、服务一站办、补助一卡发、结算一线通和收支一本账”,保证了财政资金及时、安全地发放到群众手中。2007年,全县通过“一卡通”发放的资金达33项,全年累计发放各种财政补贴农民资金1.34亿元。2007年,我县在全国率先推行了惠民资金管理“一线实”改革,惠民资金管理“一线实”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达到“六个实”,即:责任明确在一线要实、规范操作在一线要实、动态管理在一线要实、政策衔接在一线要实、监督检查在一线要实和考核奖惩在一线要实,为各项惠民资金的发放提供了真实、准确的数据。据统计,从2003年起,金寨先后推行了20多项财政改革新举措,在全国、全省创造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其中,财政补贴农民资金“一卡通”、惠民资金管理“一线实”、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在全国推广。“乡财县管”改革被授予全省唯一“特别贡献奖”,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综合开发、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工作分别受到国家和省级表彰,等等。通过改革,金寨财政脱颖而出,成为全省财政鲜活的旗帜之一,也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财政的一张闪光的名片。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8年0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