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前绩效评估 用事实说话
——北京市财政局试点“事前绩效评估”
发布日期:2014年02月20日
2014年2月20日 来源:北京市财政局办公室
“北京市财政支出规模逐年增加,财政资金不能只是‘锦上添花’,而是要做到‘雪中送炭’” 这是北京市人大代表卫爱民作为普通纳税人,在11月25日的一个2014年度部门预算项目支出事前绩效评估会议上提出的观点。
该项目仅仅是北京市财政局列入2014年度财政预算事前绩效评估工作的项目之一。为了使财政资金的使用发挥更大效益,北京市财政局通过委托中介机构,邀请14位市人大代表和18位市政协委员,与各领域专家一道组成社会第三方评估组,对教育、旅游、社保、农业、文化、经建等领域的43个2014年部门预算项目开展了事前绩效评估工作。
事前绩效评估 用事实说话
通俗来讲,事前绩效评估就是把预算绩效管理由事后评价引入事前环节,评估项目单位是否“万事俱备只欠‘钱’”,即先评估“花钱目标”、“花钱预算方案”和“花钱预期效果”,再决定每一分钱能不能花,旨在逐步解决“重要钱、重分钱、轻管钱、轻效益”的问题,努力构建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北京市财政局对43个2014年度部门预算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工作,必须要弄清楚这些项目到底有没有必要做、能不能做好?绩效目标是不是科学合理?资金预算是不是做得实,财政资金是不是能够产生预期绩效?就拿一个评估项目举例来说,接到项目评估任务后,评估组的代表委员和专家立即展开评估工作。评估组了解了大量国内外有关该项目的实践经验和做法,分析了国家、北京市相关的政策文件,并对涉及到的多个具体实施单位进行调研,重点了解各子项目的现实需求、申报程序及流程、预期管控措施及预期绩效等情况,并现场察看了延续性子项目以前年度完成情况及相应成果的转化情况等。
通过查阅资料、咨询专家、现场调研等多种方式,评估组对项目有没有必要做、能不能做好、有没有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论证,开展预评估,发现项目单位申报项目中存在的不足,提前告知,要求项目单位按照评估要求进行补充和完善,确保项目单位能够不断改进项目预算方案和绩效目标,提出实施过程中较为完备的绩效控制措施,帮助项目单位最终达到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
在评估组质询、项目单位答辩环节,上演了非常激烈的“唇枪舌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及中介机构人员对项目单位进行质询。专家的追问个个抓住项目的“要害”,项目单位表示虚心接受,主动面对项目存在的不足。
专家通过严谨的调研、分析、质询,对项目有没有必要做、能不能做好、有没有效果进行了解答。评估组认为,该项目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相关性,但个别子项目政策依据不足或现实需求不明显;部分项目绩效目标不够科学合理,预期效益的可实现性较低;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个别子项目实施方案的有效性存在一定的风险点。最终建议对申请预算“部分支持”,即:对以前年度已启动的延续性项目继续支持;对新增、承接项目暂不支持。但是,项目单位应进一步明确支持项目的绩效目标、细化实施方案、强化过程管理、做好风险管控,确保实现预期绩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为北京市的钱袋子省下不少不该花的钱
在评估过程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中介机构等纳税人代表全程参与,对市财政的部分预算分配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有的代表也提出了“专家们只具有建议权,财政部门仍然具有最终决定权,市财政最终会不会按照我们的意愿分配预算”的担心,市财政相关人员表示,会在充分吸收纳税人代表意愿的基础上合理安排财政资金,给各位纳税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2010年8个事前评估项目,涉及资金14.25亿元,评估核减资金2.18亿元;2011年33个事前评估项目,涉及资金48.67亿元,评估核减资金8.92亿元;2012年36个事前评估项目,涉及资金35.96亿元,评估核减资金6.31亿元;2013年43个事前评估项目,涉及资金39.34亿元,评估核减资金10.2亿元。其中,2013年43个项目中,评估“不予支持”的6个,评估“部分支持”的11个,核减的金额占评估金额的26%。
事前绩效评估实施以来,为北京市的钱袋子省下了不少不该花的钱,确保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更加需要的地方去。有学者称,看似简单的项目评估,其实是政府在资金使用上实施科学民主决策的一次“革命”。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