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财政新闻

内蒙古:草原生态奖补机制助牧草丰收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02日

  让退化严重的草原通过实行阶段性禁牧得以休养生息,使超载过牧的草原通过实行草畜平衡的措施防止退化,这些被统称为草原生态奖补机制的举措在内蒙古大草原“生根”两年来,成功地使草原植被平均覆盖度比2010年增加了近6.5%,草群平均高度增加了2.5厘米,草群“长高”,直接反映了内蒙古草原生态的改善程度。

  沙地培育“绿色”经济

  以前无人问津的闲置沙地,如今成了倍受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农民青睐的宝贝。在荒凉沙地上栽植葡萄,间种花生、芝麻、地瓜等,不仅“绿”了沙地,还“红”了老百姓生活。

  通辽市科尔沁区拥有沙地120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2.7%、林业用地面积的76.3%。多年来,该区区委、政府把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作为长期战略发展目标,2011年以来,伴随草原生态奖补政策逐步落实,在绿化环境的同时,向沙地要效益,让百姓的日子也红火起来。

  内蒙古通辽市莫力庙羊场土地总面积7.8万亩,沙沼盐碱地占90%以上。近几年,受该区政府草原生态奖补政策鼓励,葡萄栽植每年都以1000多亩的速度递增,形成了星罗棋布、处处栽树、果品飘香、家家致富的局面,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三重叠加”的喜人成绩。

  如今羊场产出的沙地葡萄远销长春、沈阳、丹东等多个城市,到目前,全场种植葡萄达1.1万亩,平均每户23亩。2012年全场产鲜果500万斤,收入1500万元,人均9579元,占人均收入的73%。沙地葡萄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产业。今年羊场葡萄种植面积2.1万亩,收入将逼近3000万元。

  牧草丰收

  盛夏时节,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拉奇如德苏木东诺尔嘎查牧民王海鹏家的草场上,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该旗37万亩紫花苜蓿喜割第一镰。

  放眼望去,只见纽荷兰和约翰迪尔等世界领先品牌标志的割草机、翻晒机、打捆机在草场上纵横驰骋。长势旺盛的优质牧草经过收割、晾晒后,轮到打捆机上阵,只见它所经之处将大片干草迅速吞入“肚”中,几分钟便又“吐出”一大捆整齐的干草。据介绍,以往的打捆机一捆只能打30公斤,而纽荷兰打捆机能打750公斤。

  “这草捆打得真好,严严实实、方方正正的。”王海鹏拍打着成捆的干草,乐得合不拢嘴。今年,他家种了1000亩优质牧草,第一茬大概每亩产干草350公斤,一年内能产3茬。产量这么大,市场销售会不会犯难?王海鹏胸有成竹地说:“销路不愁,收割前就以每吨2100元的价格,被外地的一家企业全部预定了。”

  今年,该旗节水灌溉人工紫花苜蓿草地种植达到了37万亩,预计每亩可产800到1000公斤干草,总产量将超过30万吨。由于牧草长势优良、收割及时,再加上设备先进,在保证了第一茬牧草顺利收割的同时,也为第二茬牧草的生长争取了有利条件。

  据悉,2011年至今,内蒙古天然草原牧草干草平均单产增加了21.7公斤,牧草生长高峰期总产量增加干草2444万吨。据统计,截至目前日,内蒙古已发放2011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34.8亿元人民币,发放2012年草原生态补奖资金33.17亿元。此外,内蒙古还通过落实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速度明显加快。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