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党的温暖送到农民身边
——追记武汉市黄陂区姚家集镇财政所干部郭建芳
发布日期:2009年11月26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大伙儿把钱都拿好啦,零钱也别落下啊,那可都是国家的政策和心意呢。”
2004年春天的一天,武汉市黄陂区姚家集镇王家庙村六组一片喜洋洋的气氛。镇财政所干部郭建芳一边把一份份种粮补贴发到农户手里,一边笑呵呵地招呼着大家。
这一年,姚家集镇的种粮农民可谓双喜临门:不但同全市农民一道先行免除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还和全国农民一起开始享受粮食直补的惠农政策。“多少辈子都是种粮交税,如今税不交了还能得钱,真有这样的好事?”尽管政府早就做了宣传,但村民们还是喜出望外,他们把郭建芳团团围住说个不停:“小郭啊,以前你们干部进村不是催税就是要钱,我们都不愿和你们见面,可现在不同了,以后要常来,你可是我们农民请都请不来的财神爷呀!”
乡亲们的一席话,令郭建芳感慨万端。从20岁进财政所工作,她负责农业税征收一干就是10年。其间,听了多少冷言冷语,吃了多少“闭门羹”,真是数也数不清了。如今,党的惠农政策不仅给乡亲们送来了实惠和温暖,也大大改善了党和政府与百姓的关系。
党的惠农政策转变了郭建芳的工作职能,也更大地激发了郭建芳的工作热情。“我们基层财政干部的工作就是一心一意为乡亲们服务。”郭建芳多少年如一日,始终信守并实践着自己常说的这句平常话,把公共财政的每一束阳光、党和国家的每一项惠农政策所体现的温暖,不折不扣地送到农民身边、送到他们心上。
一分一厘见真情
提起郭建芳,让财政所领导感受最深的就是她不怕吃苦、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作为业务骨干,郭建芳负责着镇里8个行政村2942户的惠农补贴工作,每年经她手发放的各项惠农补贴都近百万元。而要把这么一大笔钱及时准确地发到每一户农民手里,绝非一件简单的事。
目前,国家已经实施的农业补贴主要有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四大类。其中,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多以种植面积核发,良种补贴以单位种植面积的品种核发。由于每户农民种植的品种、面积不同并经常发生变化,因此财政所的干部必须一年四季走村访户,准确核定种植情况,同时对农民申报并核实后的情况张榜公示。有时,补贴下发前还要提前印发通知书或公开信,送到每户农民手中。
有人说这是一个复合型的财务专业,是农村综合改革的一个新领域。也有人说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终极体现。
姚家集地处山区,前几年村组之间还多是弯弯曲曲、坑洼不平的沙石路。而郭建芳负责的村组路程远、范围大,方圆近40平方公里。身材瘦小的郭建芳似乎生来就有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倔强劲,为了核清每家农户的种植情况,她一年到头不分昼夜地奔波在崎岖的山路上,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即使夜到深处,山村里的乡亲们也会常常看到郭建芳那疲惫的身影。
那些日子里,郭建芳也吃了不少“闭门羹”,因为很多村民白天要下地干活或出门务工,家里没人。为此,郭建芳要不天不亮就起床,赶在村民下地之前进村,要不就等到晚上人家回来。王家庙村的朱卫东老汉清楚地记得,有一次,郭建芳到他家核查种植情况,恰好家里没人,她就守在屋外一直等到很晚。“这个小郭真是负责任,6年多了,每年都来我家多次,饭不吃、茶不喝,每次都是笑呵呵的,村里人都特别喜欢这姑娘!”
核实种植面积,郭建芳总要深入到田间地头,把情况搞实心里才安稳。石屋山村支部副书记彭荣汉至今记得,2005年的一天,郭建芳和他一起核实该村彭家窑的早稻栽种面积。郭建芳下到田里,一口气核实了四五家的种植情况。看到身体这么单薄的一个女同志如此辛苦,彭荣汉有些过意不去:“我们这个村,你就放心吧。你还信不过我吗?”郭建芳笑笑说:“我哪会信不过您呢,我是怕万一有点什么差错,没法儿跟大伙儿交待呀。”郭建芳的认真感动也感染了彭荣汉,他不再说什么,协助郭建芳,直到把剩下的几户栽种面积全部核查完。
每次下乡前从家里出发,郭建芳都会带好馒头和水杯,吃饭时就到农户家里倒上点开水。要不就带上或在村里小卖部买一包方便面,要点开水泡一泡吃,大伙儿请她到家里吃点热乎的,她不愿给人添麻烦总也不去。
2005年,湖北省开始推行“一折通”发放种粮补贴方式。即由财政所统一在信用社替农户办理专用存折,将农民的种粮各项补贴款打入这个“一折通”,以方便农民领取。上级要求各财政所尽快完成农户基础信息资料的录入工作。白天做不完,郭建芳就把那些表格、数据带回家里做。经过连续几个昼夜的工作,郭建芳提前完成了任务。孩子们回忆道,妈妈几天都没怎么睡觉,嘴上都起了水泡。
财政所的同事陈惠芬曾多次和郭建芳一起下乡搞调查。她记得,两人有一次一起赶夜路回家,打着手电筒也没看清脚底下,不小心摔到了泥里,是郭建芳把她扶起来,并脱下自己的毛衣给她穿,还唱山歌给她鼓劲。
这些年来,郭建芳走了多少山路,干了多少工作,她从不对人说。但镇财政所所长何盛祥很清楚。他替郭建芳算了两笔账:一是她下乡调查走访农户10万余次,总里程4万多公里。二是她经手发放的惠农补贴资金457万多元,没有出现一分一厘的差错。
一点一滴乐其中
在村干部和同事们的眼中,郭建芳是个细心的人、热心的人。无论谁有什么事,她都主动去帮,无论事大事小,她都乐此不疲。
2004年姚家集镇首次发放粮食直补款。张榜公示前,村干部对郭建芳说:“你把统计表打出来,我们帮你贴到公告栏上去。”郭建芳却摆摆手说:“电脑打出来的字太小,年岁大的人不容易看清楚,好事一定要细心办好才行。”随后,她花钱买来红纸和笔墨,又去请了一位毛笔字写得好的退休教师,把统计表工工整整地写成一个“大红榜”,贴在了村里最显眼的地方。
还是那一年,补贴款要以现金形式兑付到农民手中。细心的郭建芳想到,现场兑付时一定要有足够的零钱。于是,她和同事们提前几天就到镇上的农行、信用社甚至加油站和小商店去兑换,很快便凑足了零钱。配合郭建芳工作的村干部说:“我们想不到的事郭会计总能想到,办起事来真是有板有眼。”
在财政所里,郭建芳是出了名的勤快人。十几年来,每天上班时,很多时候大家总是最先看到郭建芳的身影。擦桌子拖地板,烧开水倒垃圾,分报纸送文件,洗青菜做午饭,这些常人眼里的琐碎小事,郭建芳总是争着做,抢着干,拿她的话说:“我干不了么大事情,这点小活还能行。”
2006年4月,国家为了帮助解决农民购买化肥、农药等农资的资金困难,决定在早稻种植前启动农资综合补贴的资金兑付工作,所里同志一连几天都在加班加点,忙着录入农户种植面积的申报信息。郭建芳忙完了自己分内的工作,又主动帮助所里其他同志。彭复厚是位50多岁的老同志,视力不好,微机操作也还不太熟练。这天,他见郭建芳已经连续两天帮自己录入信息加班至深夜,心里十分不安,便对她说:“还是我自己来弄,你早点回家休息吧。”郭建芳却一边敲着键盘一边笑着说:“我眼神好,录得也快,您就别管了。”
财政所人手少、工作忙,有些同志来不及吃早饭就赶到所里上班。郭建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让丈夫买了一台豆浆机,每天早上,她都要把豆浆磨好,带到所里给大家喝。这香喷喷、甜滋滋的热豆浆让大伙儿一喝就是半年多,直到有一天,大家感到缺了点什么,郭建芳抱歉地说:“对不起,我们家的豆浆机坏了,等修好后我再给大家做。”
财政所搞后勤的陈兰芳,有一次与郭建芳闲谈时随口说到儿子的毛衣小了,需要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郭建芳很快就买了毛线,悄悄地织了一件漂亮的毛线衫。那年腊月二十八,陈兰芳正准备回家过年,郭建芳把毛线衫送到陈兰芳手里,同时还给了她两卷毛线。“兰芳啊,这件毛衣送给你儿子过年,如果孩子长高了袖子短,你就再给他接一下。”说起往事,陈兰芳眼中充满了感激的泪花,“小郭可是个热心肠的大好人,那年她在镇上搞城镇灵活就业人员调查时认识了我,知道我家老人多、生活困难,就时常送东西接济我。现如今我在财政所有了这份工作,那也是小郭费心帮我争取来的……”
一心一意献赤诚
郭建芳常年走村串户,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成了她的朋友。说到这个财政所的小郭会计,人人赞不绝口。“有啥困难找小郭,她跟我们农民贴心。”
王家庙村的农民王传卫性格有些内向,很少和外人交往。他家中上有70多岁、中风的老母亲,下有3个正在读书的孩子,夫妻俩省吃俭用,但日子一直过得很艰辛。2004年郭建芳到村里核查种植情况,开始认识了这个朴实、憨厚的种田人,并很快和他的妻子成了好朋友。一天下午,郭建芳到村里办完事后又到他家唠家常。刚一坐下,王传卫的妻子就给她倒上了热茶,郭建芳一喝顿觉清香沁人,便惊诧地问茶叶是哪儿来的。“是自己家里种的。”原来,王传卫夫妻俩在自家山后建了几亩茶园,茶树长得郁郁葱葱,煞是喜人。“那茶叶卖得怎样?”郭建芳关心地问道。“你王大哥这人不爱说话,也没啥朋友和门路,这茶叶收成倒是不错,可就是卖不出去,真是愁死人了。”
“嫂子您别着急,我来帮你想想办法!”
“哪会有这么好的事呀,人家干部和咱不沾亲不带故,能帮得了这忙吗?”王传卫心里嘀咕着。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没过几天,郭建芳就带着一位茶商再次来到他家。满满几大包茶叶不但一下就卖了出去,还卖了一个好价钱。这以后,郭建芳每年都要帮着老王卖上几十斤茶叶,与王家的关系也越走越近。如今,王传卫家的年收入达到了3万元,日子越过越舒心,孩子们穿上了新衣服,全家人搬进了新房子……王传卫脸上的皱纹笑开了,他逢人便说:“郭建芳是贵人,帮我们农民办事实在!”
北门村下胡湾有位老人叫胡高原,因儿子服刑后儿媳改嫁,老人和老伴带着一个年幼的孙子度日,生活十分窘困。郭建芳知道后便时常跑去看望。今年8月间,胡老汉的旧病犯了,郭建芳特意买了牛奶、水果去探望,临走时还留下了500元钱。望着郭建芳脚上那双穿了多年的旧皮鞋,胡老汉又是感动又是心疼:“闺女啊,这些年你照顾我们受累了,遇上你真是我这辈子的福分啊!”
“她和我可是贴心的人。”王家庙村六组的朱成娥老人说起郭建芳很是感慨。那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刚开始实施时,虽然村里做了宣传,可她还是不理解,迟迟没有参合。郭建芳为让她和家里人都能及时享受到国家的好政策,先后三次上门做她的思想工作。
推行新农合的这几年,像这样的事情郭建芳不知道做了多少。即便这样,有的农户也还是将信将疑,郭建芳便先把保费替农户垫上,然后让事实说话。今年6月份,一个参加了新农合的农户想要报销医药费,却发现单据没有保留齐全。郭建芳知道后,把这个农户所有相关的单据都找出来复印了一份,然后上门送到农户手上。如今,姚家集新农合的参合率已经达到90%以上,这里面凝聚着郭建芳和同事们不少心血。
一字一页写人生
胡昌金对妻子郭建芳有这样一段评价:“生性要强,做事做人都追求完美。心里总是装着工作,装着他人,从来不为自己考虑。”
郭建芳长期患有哮喘病和过敏症,但她从不对外人透露,甚至与她共事多年的领导和同事们都毫不知情。如果在上班时犯了病,她就躲到没人的地方休息一会儿,如果有人问起病情,她总是以“感冒了,有点咳嗽”的说词搪塞过去。“她不愿意领导和同事们把她当成一个病人而因此得到额外照顾,更不愿耽误工作。她参加工作16年了,从没有因为生病请过假,从没有因为生病在家休息过一天。”胡昌金清楚地记得,今年6月中旬的一天,他又拉上郭建芳到医院检查,医生提出要马上给她做脱敏治疗,但郭建芳却没有同意,原因是脱敏治疗需要一周,她不愿为此请假放下手里的工作。
“咱们等到国庆节放假再来。”郭建芳不容丈夫反对,断然作了这样的决定。然而,她竟然没有等到这一天。
2009年9月8日,郭建芳像往常一样早早起了床,把家里的事情料理停当后,就来到办公室整理有关惠农补贴的资料和数据。郭建芳发现,在电脑数据库里,牌楼村苏家田农民刘开义“一折通”上的名字与身份证不符,如果不尽快改过来,银行电脑管理系统升级,领取补贴就会很麻烦。
“必须尽快找到刘开义核实。”下午两点左右,郭建芳请同事陈兰芳用摩托车带她向牌楼村苏家田驶去。3公里的路走了不到20分钟,车子快到村口时,郭建芳的哮喘病却突然发作了。
“我们赶快回去吧。”陈兰芳急切地抱住郭建芳说。“不,马上就到了,办完事再……”话没说完,郭建芳便昏迷了过去。闻讯赶来的人们迅速将郭建芳送进了医院。但最终,郭建芳再也没有睁开眼睛。
2009年9月8日15点30分,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姚家集镇财政所女干部郭建芳永远离开了我们,年仅36岁。
郭建芳以身殉职的消息传开后,近千名村民自发地从四面八方赶来,满怀深情地前来送别这位多年来与他们朝夕相处、心心相印的财政干部。
人群中,手拄着拐杖的胡高原老人面对郭建芳的遗像泪流满面:“闺女,你怎么就这样走了,我们大伙儿都舍不得你啊……”
几天后,当郭建芳的同事将更正了姓名的“一折通”送到刘开义老汉手上时,想到那个总是笑呵呵的小郭再也不会出现在村里、出现在自家屋前,60岁的刘老汉不禁老泪纵横……
在整理郭建芳的遗物时,何盛祥找到郭建芳近年来使用过的3个笔记本。尽管有些已经磨破了封页,有些已经沾染了泥水,但人们依然能够清晰地读懂她饱含深情的笔迹中纪录了怎样的信息:
2006年9月18日:腊梅村
总人数737人,其中低保15人,五保4人,当兵2人,出嫁6人,没有参加新农合71人,没有户口3人……
重点问题是确保资金到位……
2007年11月23日:石桥村
新增早稻26亩,油菜17.5亩……
和农信社谈“一折通”报表……
2008年11月28日:石桥村
参合款1万元。还有少数未参保,需要了解情况……
2009年1月10日:盛家湾村
一三组间的路年久失修,出门困难,要尽快想办法……
2009年6月2日:
财政工作职能转换后的工作如何开展……
关于规范补贴发放程序的问题……
加强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的宣传……
……
3个普普通通的笔记本,其中的一字一页折射着郭建芳鞠躬尽瘁写就的财政工作历程。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财政干部,郭建芳用自己的心血乃至生命架起了一座党与群众血脉相依、骨肉相连的桥梁。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