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财经视点>中国财经报

我国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逾五万亿元

2023年2月9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2022年,财政部会同有关方面持续推动我国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稳定农户种粮收益,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据全国农业保险数据信息系统统计,2022年,我国农业保险为1.6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5.46万亿元,实现农业保险保费规模1192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中央财政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434.53亿元,同比增长30.3%。

  2007年以来,财政支持我国农业保险持续快速发展,先后经历了初步发展阶段、快速拓展阶段、转型升级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

  2007年,财政部在6省(区)实施了水稻、能繁母猪等品种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险,此后5年农业保险补贴品种和区域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获得初步发展。2012年起,进入快速拓展阶段。财政部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将直接物化成本保险保费补贴区域扩大至全国,将糖料作物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并将大兴安岭森林保险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2016年起,进入转型升级阶段。财政部持续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将水稻、小麦、玉米制种保险纳入补贴范围,补贴品种扩大至种、养、林3大类16个大宗农产品,并陆续开展了农业大灾保险试点、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等一系列改革试点工作。2019年起,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年,按照中央要求,财政部会同有关方面协同推进农业保险工作。2019年至今,先后出台了三大粮食作物、糖料蔗、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以及中央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等多项政策。

  近年来,财政部会同有关方面不断推动农业保险提质增效。

  ——制度体系不断健全。财政、保险监管、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协同发力,系列农业保险制度办法相继出台,初步构建了符合国情的农业保险“四梁八柱”。同时,财政部推进全国农业保险数据信息系统建设,实现首次全行业农业保险数据互通共享。

  ——发展脉络逐步理顺。从6省(区)到覆盖全国,从2007年玉米、能繁母猪等6个品种到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地方优势特色农业等数十种农产品,从“保物化成本”到“保完全成本或保种植收入”,在不断扩面、增品、提标的同时,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脉络逐步理顺,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农业保险发展之路。

  ——补贴政策持续优化。2021年12月,财政部修订出台《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统一种植业保费补贴比例,扩大中央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政策范围至全国,并优化奖补资金分配方式。

  2022年,财政部首次开展农业保险综合绩效评价工作,突出正向激励,推动地方发展农业保险提质增效。

  ——市场体系健康发展。财政部会同有关方面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机构管理,提高市场服务水平。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已由2007年的6家增加至30余家,多数省份有3家以上机构开展竞争;全国建成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网点40万个,基层服务人员近50万人,基本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区域和95%以上的乡镇,在金融服务“三农”中居于领先地位。

  ——农民获得感显著提高。农业保险日益成为广大农户“定心丸”和农业生产“稳定器”。2022年,在南方寒露风、江浙沪台风、河南特大暴雨等自然灾害后,农业保险均发挥了助力农户恢复再生产的重要作用。例如,2022年辽宁省康平县某农户约100亩玉米地因涝绝收,由于投保玉米种植收入保险获赔10万余元,与自缴保费约1200元相比,受益倍数约82倍。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位居全球首位,深度超过1%,密度超过500元/人,已基本完成阶段性目标。

  据了解,在稳步扩面、增品、提标的基础上,我国农业保险将以持续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发展目标,逐步实现从农业保险大国到农业保险强国的跨越。

  一是围绕惠农支农目标,合理规划发展优先顺序。保障好主粮、生猪、油料、糖料、橡胶等主要大宗农产品和重要物资,更好地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通过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政策,积极支持特色农产品保险发展。

  二是提升大灾保障能力,构建多层风险分散机制。进一步健全直保公司、再保公司、地方协同配合机制。

  三是加强数据科技赋能,夯实农业保险发展基础。加快推进全国农业保险数据信息系统建设,打造“空天地”一体化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农业保险精准度、精细度。

  四是鼓励保险产品创新,推动金融工具融合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可稳步探索,逐步提升与信贷、担保、期货等其他金融工具的融合度,实现“1+1>2”效果。

 

  记者 李忠峰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