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财经视点>中国财经报

谱写制造强国建设新篇章
——中央财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7月23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我国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到一个制造业大国的腾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2至202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长到26.59万亿元,连续11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前路漫漫,唯有进取。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中央财政近年来在支持实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央财政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聚焦制造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有力促进了我国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加快发展,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谱写制造强国建设新篇章。

  第一制造大国地位更稳固

  走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一台红色拖拉机引人注目。“这是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是新中国生产的第一台拖拉机。”讲解员介绍,1959年11月1日,新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制造厂正式建成投产,从此开启了中国拖拉机产业的发展之路。

  弹指一挥间,2020年,我国大中型拖拉机产量为53.76万台套,其中东方红拖拉机的销量稳居第一。如今,东方红拖拉机已经出口到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东方红”到“全球红”,成为“中国创造”的一道亮丽风景。

  拖拉机产业见证了我国制造业百年间的巨大变化。据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介绍,经过70年不懈努力,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完备、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拥有世界最大制造体系的国家。

  “目前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迅猛增长,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韩文秀表示,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2020年,我国已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同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创新取得新突破。韩文秀介绍,2020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2533万辆,占全球近三分之一;电脑3.78亿台,手机14.7亿部,均占全球90%左右。我国既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深海探测、太空探索等重大科技突破,真正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强大的实体经济构成我国经济实力的核心,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快速提升,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无比光明的前景。

  重点领域创新取得新突破

  今年7月,一辆由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可以在45分钟之内完成新冠肺炎核酸检测的新型客车亮相北京亦庄。据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科研办主任任军介绍,该车搭载的“恒温扩增微流控多病毒核酸检测芯片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套)用于检测包括新冠病毒在内不少于6种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的产品,被钟南山院士誉为“抗疫”轻骑兵。

  “抗疫”轻骑兵的研发正是受益于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保费补偿机制,推动我国加速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一个缩影。记者从财政部经建司了解到,自2015年起,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原保监会联合实施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试点工作,以市场化方式分担用户使用风险,推动实现多方共赢,加快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截至2020年,共有3万多台(套)装备享受了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带动超过2500亿元重大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

  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保费补偿机制,能够降低首台(套)用户使用风险。保险公司提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赔付,降低了制造企业维保成本,化解了用户的后顾之忧,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用户不敢用、不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的“老大难”问题。另一方面,该机制激发了保险服务实体经济积极性。保险补偿政策带动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制造业发展,强化了金融与产业的内在联系,外溢效应明显提高。

  在首台(套)机制的带动下,制造业重点领域创新成果接连涌现,研发实力不断提升。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总额由0.72万亿元增长到1.4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从13.7%提高到34.2%。2016年至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7.7%,研发投入强度由0.94%提高至1.32%。

  产业结构优化迈出新步伐

  走进位于北京市怀柔区雁栖工业开发区的有研粉末新材料(北京)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台与电脑连接的黑色3D打印机,按照电脑预先设置好的打印程序,开始打印一个粉红色的内球面零件。透过浅绿色的透明玻璃窗,可以看到,金属粉末通过喷墨打印头,逐层堆积。不到10分钟的时间,一个直径20公分的零部件就打印完成了。

  “作为3D打印耗材的生产厂商,我们的产品能够满足客户个性化、小批量生产的需求。”有研粉末公司总经理助理付东兴告诉记者,其终端产品主要用于汽车、高铁、机械、航空等诸多领域。

  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的需求,离不开有研粉末新材料公司与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度“牵手”。作为专业从事有色金属粉末、粉末冶金制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在生产领域的智能化程度已达到90%以上,可以轻松实现柔性制造、订单生产。

  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是推动产业向高端迈进,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也是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2015年,财政部会同工信部启动智能制造工作。“十三五”时期,中央财政持续支持实施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主要夯实智能制造发展基础。经过几年来的持续支持,智能制造所支持项目关键技术装备自主化率达到70%以上,打造了一批以国产装备、国产软件、国产数控系统为代表的数字化车间,不仅支撑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建设,推动了国产软硬件产品的创新应用,而且带动了社会投资,探索形成了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智能制造发展模式。

  工信部统计显示,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设备联网率分别从2015年的42.9%、45.4%和37.3%提高到2020年的49.9%、52.1%和43.5%。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建成17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8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将增至40家左右;2021年,制造业强链补链也在加速推进……进入新发展阶段,制造强国建设正大步迈上新台阶。

记者 戴正宗

附件下载: